míng,(1) 亮,与“暗”相对。【组词】:明亮。明媚。明净。明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组词】: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3) 懂得,了解。【组词】: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4) 公开,不隐蔽。【组词】:明说。明讲。明处。(5) 能够看清事物。【组词】: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6) 睿智。【组词】:英明。贤明。明君。(7) 视觉,眼力。【组词】:失明。(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句】: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组词】:明日。明年。(10) 中国朝代名。【组词】:明代。(11) 姓。
liǎng,(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组词】:两个黄鹂。两本书。(2) 双方。【组词】: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例句】: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4) 表示不定数目。【组词】: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1. 《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借指帝王或太子。
⒈
引《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二体,故云明两作离也。”
本谓《离》卦离下离上,为两明前后相续之象。后以“明两”指太阳。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明两萃时物,北林荣且丰。”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惟是音泮輊轩,象昭明两,比物丑类之规,切响浮声之軫,后贤斯闓,古或未昭。”
⒉ 借指帝王或太子。
引《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 河 阴,庆霄薄 汾 阳。”
李善 注:“明两、庆霄,皆喻 宋高祖(刘裕 )。”
《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
吕延济 注:“武帝 既明,而太子又明,故谓太子为明两也。”
唐 李白 《商山四皓》诗:“一行佐明两,欻起生羽翼。”
清 顾炎武 《乾陵》诗:“復子仍明两,登遐获令终。”
⒈ 明两原指易经中的离卦。离卦论象为日,日又有明之意。因离卦有上下二体,故称为「明两」。为两明前后相续之象。语出后指帝王贤能可明照四方。唐·李善·注:「郑玄曰:『明两者,取君明上下以明德相承,其于天下之事,无不见也。』」
引《易经·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王粲诗》:「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
《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河阴,庆宵薄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