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 [hán yī]
1.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例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英[winter clothing;]
寒衣 引证解释
⒈ 御寒的衣服。
引晋 陶潜 《拟古》诗之九:“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唐 梁洽 《金剪刀赋》:“及其春服既成,寒衣欲替。”
金 元好问 《望归吟》:“北风吹沙杂飞雪,弓弦有声冻欲折。寒衣昨夜 洛阳 来,肠断空闺擣秋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⒉ 即冥衣。多用纸制作。
引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綵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綵帛作成冠带衣履,於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⒊ 指十月初一祭扫之节。
引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⒋ 谓因衣服单薄而受寒。
引《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国语词典
寒衣 [hán yī]
⒈ 冬日御寒的衣服。
引北周·庾信〈咏画屏风〉诗二五首之一一:「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唐·梁洽〈金翦刀赋〉:「春服既裁,寒衣欲替。」
⒉ 北平风俗在十月一日祭祖时所焚的纸制衣服。
寒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备细释义:⒈详尽。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四折:“你将那屈死的词因,备细诉来。”明 叶宪祖《金翠寒衣记》第四折:“你怎么晓得这等备细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帐房问了备细情由,知道他是遇了骗子。”洪深《申屠氏》第四本:“老丈听得备细,过来邀二人入内。”⒉详细情况。《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朱重 问了备细,乡人见乡人,不觉感伤。”《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会着 庄绍光,述其备细。”欧阳予倩《潘金莲》第四幕:“二爷要知备细吗?最好去问 郓哥。”
- 2.
大古释义:⒈特别。 元 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折:“我从小里文章不大古,年老也还有甚词赋?”⒉犹大概,大约。元 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更问甚陛下,大古是知重俺帝王家。”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三折:“你大古是送千里寒衣女 孟姜,可教我忙也那不忙,穿不的你那好衣裳。”⒊总之。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大古是家富小儿娇,我则愁腌日月没柴没米怎生熬。”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可知大古是人伴贤良智转高。”明 汤显祖《牡丹亭·诘病》:“大古是烟花惹事,鶯燕成招,云月知情。”⒋太古。《仪礼·士冠礼》:“始冠緇布之冠
- 3.
孟姜女释义:民间传说故事《孟姜女》的主要人物。丈夫万喜良去筑长城。她万里送寒衣,知夫已亡,哭于城下,城墙崩塌。滴血辨出夫骨,携而归葬。是追求幸福生活、机智勇敢、坚毅不拔的女性典型。
- 4.
孟姜释义:⒈春秋 时 齐 为 姜 姓,故称 齐 君之长女为 孟姜。 亦泛指世族妇女或美貌女子。《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 孟姜,洵美且都。”毛 传:“孟姜,齐 之长女。”《诗·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 孟姜 矣。”明 徐复祚《投梭记·恣劫》:“如云女,如云女,颜如 孟姜;秦淮 里,秦淮里,宛如 濮上。”清 孙枝蔚《木槿》诗:“岂为 孟姜 色,须邀诗客夸。”⒉即 孟姜女。清 俞樾《小浮梅闲话》:“俗传 秦 筑 长城,有 范郎 之妻 孟姜,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一哭而城为之崩。”清 无名氏《孟姜女四季歌》:“冬
- 5.
尘缁释义:语本 晋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 多风尘,素衣化为緇。 ”后因以“尘緇”谓尘污;污垢。南朝 宋 鲍照《绍古辞》之二:“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擣治;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緇。”明 高启《题大黄痴天池石壁图》诗:“身骑黄鵠去未远,縞素飘落流尘緇。”清 孙旸《木兰花慢·送陆义山请假归里》词:“霏霏薄雪一些儿,为尔洗尘緇。”
- 6.
徵募释义:指征求募集财物或兵员等。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一:“制片厂在招收放映队,慰劳总会在征募寒衣。”
- 7.
打破沙锅璺到底释义:亦作“打破砂鍋璺到底”。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语本 宋 黄庭坚《拙轩颂》:“覔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爲蛇畫足,何况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元 王实甫《破窑记》第二折:“[ 吕蒙正 云]端的是誰打了來?[正旦唱]打破砂鍋璺到底,俺爺抱着一套御寒衣,他兩口兒都來到這裏。”《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就讓姐姐裝糊塗不言語,我可也‘打破沙鍋璺到底’,問明白了,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話。”
- 8.
捣治释义:⒈进行舂捣。 宋 何薳《春渚纪闻·铜雀台瓦》:“相州,魏武 故都,所筑 铜雀臺,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既乾耳。”⒉擣治:捣帛缝制。南朝 宋 鲍照《绍古辞》之二:“昔与君别时,蚕妾初献丝,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擣治。”
- 9.
授衣释义:⒈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 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 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孔颖达 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唐 羊士谔《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掾史当授衣,郡中稀物役。”宋 陆游《初寒》诗:“伤心到处闻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⒉农历九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九月
- 10.
秋衣释义:⒈秋日所穿的衣服。 ⒉特指征戍军士的寒衣。
- 11.
缯纩释义:⒈缯帛与丝绵的并称。⒉指用缯帛丝绵制作的寒衣。
- 12.
腾踏释义:⒈亦作“腾蹋”。提起脚踏或踢。唐 顾况《险竿歌》:“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綰头髻盘旋风。”《资治通鉴·唐则天后神功元年》:“丁卯,昭德、俊臣 同弃市……仇家争噉 俊臣 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脚。唐 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五:“熨帖新巾来与裹,犹看腾踏少年场。”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四:“舞有骨尘舞、胡旋舞,俱於小圆毬子上纵横腾踏,两足不离毬上。”⒉指高抬腿行进;奔腾。唐 王建《水夫谣》:“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説,齐声腾踏牵船出。”唐
- 13.
裘褐释义:⒈粗陋衣服。《庄子·天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成玄英 疏:“裘褐,粗衣也。”《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綺縞,傅粉墨,岂 鸿 所愿哉?”宋 黄庭坚《招子高二十二韵兼简常甫世弼》:“负薪泣裘褐,公子御狐貂。”⒉泛指御寒衣服。《晋书·郄超传》:“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宋 苏轼《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百年一俯仰,寒暑相主客,稍增裘褐气,已觉团扇厄。”⒊借指高人隐士。金 元好问《弘州赠曹子玉》诗:“丘园旧忆询幽仄,裘褐今闻识
- 14.
边虞释义:⒈边衅,边患。 《宋书·颜竣传》:“寇负力玩胜,骄黠已甚,虽云互市,实覘国情。多赡其求,则桀慠罔已;通而为节,则必生边虞。”《南齐书·高帝纪下论》:“宋氏 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絶长嫡,三称中兴,内难边虞,兵革世动。”唐 于邵《代高尚书陈情表》:“方将席卷,永息边虞,旋奉德音,遽令入奏。”⒉边隅,边疆。《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又怨>》:“征衣裁缝了,远寄边虞。”宋 王珪《赐韩绛御寒衣服诏》:“比将使指,出护边虞。”清 蒋业晋《北庭都护行》:“每惜游牧窥边虞,秋獮冬狩军政符。”
- 15.
送寒衣释义: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 16.
郑绵释义:古代 郑 地产的丝絮。 语本《楚辞·招魂》:“秦 篝 齐 缕,郑 绵络些。”唐 韩翃《鲁中送从事归荥阳》诗:“轻橐归时 鲁 縞薄,寒衣缝处 郑 绵多。”
- 17.
金鸿释义:⒈秋雁。清 陈维崧《慢卷紬·赋得秦女卷衣》词:“金鸿嘹唳,萧闺忽忆寒衣事。”⒉指书信。清 陈维崧《还京乐·送叙彝上人北游》词:“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 18.
霜衣释义:⒈指鸟的白色羽毛。 ⒉指寒衣。⒊指层霜。
- 19.
黑纸节释义:又称送衣节。 是 壮 族人民纪念祖先的节日。曾盛行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北 巴马、凤山、天峨、东兰、田东 等县,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壮 族家家户户祭奠祖宗,祭毕焚化黑纸制的衣服,并唱送衣歌。传说来源有二;一出于 壮 族原始宗教,认为七月十四阴间最冷,送寒衣为祖先御寒;二出于 壮 族女英雄 妈六巾 拨太阳于七月十四以身殉难的故事。廖熙英《穴久山寨七昼夜》:“正是 壮 族人民过罢‘黑纸节’的第二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