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 [tiě mù]
1. 泛指用铁或木制成的刑具。
3. 桄榔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桄榔子》。
铁木 引证解释
⒈ 泛指用铁或木制成的刑具。
引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徽(韩徽 )以兄子繫於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
⒉ 桄榔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桄榔子》。
铁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口释义:⒈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旧唐书·宪宗纪》:“比闻 岭南 五管 并 福建、黔中 等道,多以南口餉遗,及於诸处博易,骨肉离析,良贱难分。此后严加禁止。”《新唐书·房启传》:“启 自陈献使者南口十五,帝怒,杀宦人,贬 启 虔州 长史,死。始詔 五管、福建、黔中道 不得以口馈遗、博易。”⒉地名。在 北京市 昌平县 西。地当 居庸关 南要隘,因此得名。后魏 叫 下口,北齐 叫 夏口,元 时始称 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 铁木真 令 札八儿 轻骑入 南口,破 金 人,即此地。
- 2.
地涩释义:古代军用障碍物。以铁木制成,置浅水中,阻碍敌军人、马行动。
- 3.
地澁释义:古代军用障碍物。以铁木制成,置浅水中,阻碍敌军人、马行动。明 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守》:“地澁,以逆鬚钉布版上,版厚三寸,长阔约三、二尺,铁菱角,如铁蒺蔾。布水中,刺人马足。”
- 4.
成吉思汗释义:(1162—1227)即元太祖。蒙古大汗、军事家。名铁木真。12世纪末逐步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政权。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开始使用文字,加速了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1211年、1215年两次大举向金进攻,占领中都(北京)。1219年发动第一次西征,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逝。成吉思在蒙语中是坚强和大海的意思。汗(hán)。
- 5.
曲律释义:⒈弯曲;屈折。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曲律竿头悬草稕,緑杨影里拨琵琶。”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三折:“那 狄青 右手兜絃,左手推靶,弓开似那曲律山头蟒。”参见“乞留曲律”。⒉元武宗 海山 的蒙古语称号。杰出之意。《元史·武宗纪二》:“﹝ 至大 四年﹞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 也先铁木儿 等上尊諡曰 仁惠宣孝皇帝,庙号 武宗。国语曰 曲律皇帝。”⒊戏曲名词。主要指写作和演唱南北曲时应注意的各种原则。如作曲的选字、造句、体裁、风格;唱曲的发音、归韵、板眼等。元 明 时在南北曲盛行的基础上逐渐归纳形成。
- 6.
铁木释义:⒈泛指用铁或木制成的刑具。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徽 ( 韩徽 )以兄子繫於郡狱,铁木竟体,钳梏甚严。”⒉桄榔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桄榔子》。
- 7.
铁氏释义:先祖瑞或其先辈在蒙古军队西征时,被从波斯化的阿富汗地区突厥种族中括到中原地区。 先于1263年到颍州州冶铁。或因冶铁,遂以铁为姓;或按照突厥回回取汉姓的习惯,以突厥人的惯用名中铁木耳、贴木儿塔识等的首音节铁或贴为姓,且铁木耳含有刚强的意思。
- 8.
黍秸释义:同“黍稭”。黍的茎秆。《元史·燕铁木儿传》:“敌列植黍秸,衣以氊衣,然火为疑兵,夜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