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旗 [qiān qí]
1. 拔取敌方旗帜。
3. 高举旗帜。
搴旗 引证解释
⒈ 拔取敌方旗帜。
引《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二:“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东纪事诗》:“笑他兵力输民力,斩将搴旗几十村。”
⒉ 高举旗帜。
引黄远庸 《政党安在》:“其四……则临时奔赴,搴旗呐喊,好为生事者也。”
国语词典
搴旗 [qiān qí]
⒈ 夺取敌人的旗帜。
引《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搴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率释义:谓符合军功封赏条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蔡 ﹞以 元朔 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 乐安侯。”司马贞 索隐引 小颜 云:“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清 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祖宗旧例,武臣必身临行阵,斩将搴旗,以功中率,乃得封。”
- 2.
扞御释义:防御;抵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 周。召穆公 亦云。”汉 蔡邕《黄钺铭》:“始受旄鉞金鼓之任,扞御三垂。”《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李嗣昭 与 李嗣源 夜入 汴 军,斩将搴旗,敌人扞御不暇,自相惊扰。”明 宋濂《故朝列大夫苏公墓志铭》:“煦嫗扞御一以恩,设心不让 汉 吏循。”
- 3.
斩将刈旗释义:砍杀敌将,拔取敌旗。 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 4.
斩将夺旗释义:砍杀敌将,拔取敌旗。 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 5.
白羽释义:⒈白色羽毛。《孟子·告子上》:“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南朝 宋 谢惠连《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⒉借指白色的鸟。宋 沉遘《次韵和鞠颜叔游山》:“紫鳞惊跃起,白羽倦飞还。”⒊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亦泛指军旗。《吕氏春秋·不苟》:“武王 左释白羽,右释黄鉞,勉而自为係。”《书·牧誓》作“白旄”。《孔子家语·致思》:“子路 进曰:由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纷下蟠於地。由 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唐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
- 6.
越骑释义:⒈本指由内附 越 人组成的骑兵。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越 骑校尉,掌 越 骑。”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越 人内附,以为骑也。”南朝 梁简文帝《度关山》诗:“材官蹶张皆命中,弘农 越 骑尽搴旗。”⒉泛指能骑善射劲勇过人的骑兵。《新唐书·兵志》:“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越骑者,言其劲勇能超越也。”
- 7.
跋距释义:腾跃,跳越。唐 杨师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