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讽谕 讽谕的意思
fěng

讽谕

简体讽谕
繁体諷諭
拼音fěng yù
注音ㄈㄥˇ ㄩ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ěng,(1)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例句】:讽诵(抑扬顿挫地诵读)。讽咏。(2)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组词】:讽刺。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讽一劝百。

yù,(1)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组词】:面谕。手谕。谕旨。晓谕。(2)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3) 古同“喻”,比方。

基本含义

用讽刺的方式来教训或批评别人。

讽谕的意思

讽谕 [fěng yù]

1. 亦作“讽喻”。

3.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讽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讽喻”。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国语词典

讽谕 [fěng yù]

⒈ 讽谏告谕。

《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讽谕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讽喻释义:一种修辞手段。 用说故事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

讽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孟释义:⒈优伶名孟,春秋时代楚国艺人。 擅长滑稽讽谏。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他的儿子很穷,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态,摇头而歌,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庄王终于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⒉春秋 楚国 著名优人。常谈笑讽谕,曾谏止 楚庄王 以大夫礼葬马;又善模仿,着 楚 相 孙叔敖 衣冠见 楚王 , 楚王 不能辨。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及 优旃 之讽漆城, 优孟 之諫葬马,并譎辞饰説,抑止昬暴。”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谋成》:“佯为估客
    • 2.
      刺上化下释义: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 3.
      大王风释义:战国 宋玉《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 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本为讽谕,后转为对帝王的谀辞。 犹言帝王的雄风。
    • 4.
      山头廷尉释义:东晋 将军 苏峻 不听朝廷征召,疑 庾亮 欲害己,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讽谕之。
    • 5.
      感刺释义:犹讽谕。
    • 6.
      感讽释义:犹讽谕。
    • 7.
      托讽释义: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延年《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 8.
      旁嘲释义:犹讽谕。
    • 9.
      规讽释义:规劝讽谕。
    • 10.
      讥兴释义:讽谕和寄托(某种含义)。
    • 11.
      讽多要寡释义: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
    • 12.
      金鉴释义:⒈见“金鑑”。⒉亦作“金鉴”。《新唐书·张九龄传》:“﹝ 玄宗 ﹞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鑑,九龄 上事鑑十章,号《千秋金鑑录》,以伸讽諭。”后以“金鑑”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宋 陆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周行抃蹈,各陈金鉴之书。”清 钱谦益《天启元年浙江乡试程录·第一问》:“其在今日,所以进金鑑而箴丹扆者,亦必有道矣。”⒊指明察的帝王。宋 范仲淹《谢许守旧官表》:“金鑑临御,多士骏奔。”⒋指帝王之明察。宋 范仲淹《四民诗·士》:“黜陟金鑑下,昭昭媸与妍。”⒌比喻月亮。宋 梅尧臣《晚过
    • 13.
      金镜释义:⒈铜镜。 ⒉比喻月亮。⒊比喻显明的正道。⒋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
    • 14.
      阿房宫赋释义:赋篇名。 唐代杜牧作。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讽谕(fengy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讽谕是什么意思 讽谕读音 怎么读 讽谕,拼音是fěng yù,讽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讽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