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僧史 僧史的意思
sēngshǐ

僧史

简体僧史
繁体
拼音sēng shǐ
注音ㄙㄥ ㄕ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ēng, ◎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组词】:僧侣。僧尼。僧人。僧众。僧俗。高僧。

shǐ,(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组词】: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组词】:太史。内史。(3) 古代官职。【组词】:刺史。御史。(4) 姓。

基本含义

指僧人的历史或僧人的事迹。

僧史的意思

僧史 [sēng shǐ]

1. 佛教的历史。

僧史 引证解释

⒈ 佛教的历史。 宋 赞宁 撰有《僧史略》三卷,记述佛教的诞生、流变,以至三宝住持等的起源。

唐 严维 《哭灵一上人》诗:“禪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谁復修僧史,应知传已成。”


僧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佛腊日释义: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宋 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经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
    • 2.
      僧统释义:僧官名。 始于 北魏。宋 赞宁《大宋僧史略·僧统》:“秦 制 关中,立僧正为宗首;魏 尊北土,改僧统领緇徒。”宋 赞宁《大宋僧史略·僧统》:“﹝ 师贤 ﹞同辈五人,魏帝 亲为下髮,詔 贤 为僧统。僧统之官自 师贤 始也。”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吴越僧统慧因普光大师塔铭》:“时年十三,梁 授 法相大师,封 安国罗汉寺 主,加 两浙 僧统。”
    • 3.
      寺主释义:⒈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 东汉 时立 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 以后始称寺主。《魏书·释老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唐六典》卷四:“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摩摩帝”下引《僧史略》:“详其寺主,起乎 东汉 白马寺 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 以来,此职方盛,故 梁武 造 光宅寺,召 法云 为寺主,创立僧制。”⒉宋 政和 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 4.
      尼寺释义:⒈尼姑所住的寺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起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明悬尼寺,彭城 武宣王 勰 所立也。”⒉借指天主教修女院。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彼之热心,先注於宗教。十一岁得请於父母,入尼寺,以学教理者一年。”
    • 5.
      竹林贤释义:晋 孙绰 撰《僧史》,以七人配德 三国 魏 嵇康、阮籍 等竹林七贤,号竹林七僧,后以“竹林贤”泛指幽居寺庙的僧人。
    • 6.
      行像释义:⒈即行乐图。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戴安道 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参见“行乐图”。⒉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也称行城。一般多在佛生日举行;西域也有在其他节日举行的。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綺,载诸輦舆,谓之行像。”《法苑珠林》卷四一:“至四月八日,成都 行像,硕(邵硕)於众中匍匐作狮子形。”参阅 宋 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二。⒊塑像的一种方法。先塑成泥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
僧史是什么意思 僧史读音 怎么读 僧史,拼音是sēng shǐ,僧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僧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