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民 [zuò mín]
1. 役使民众。
作民 引证解释
⒈ 役使民众。
引《周礼·地官·鄙师》:“鄙师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凡作民,则掌其戒令。”
郑玄 注:“作民,谓起役也。”
作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亶聪释义:《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孔 传:“人诚聪明,则为大君,而为众民父母。”后以“亶聪”谓天子之聪明,借指天子。
- 2.
化人宫释义:⒈仙人所居之处。 语本《列子·周穆王》:“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谭作民《噩梦》诗:“举足又入化人宫,屈指太一与泰鸿。”⒉指寺庙。
- 3.
壮锦释义:壮族妇女编织的手工艺品。色彩绚丽,纹样精美。主要用来制作民族服装。
- 4.
天亶释义:《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蔡沉 集传:“亶,诚实无妄之谓。言聪明出於天性然也。”后因谓帝王的天性为“天亶”。
- 5.
怠荒释义:懒惰放荡。 《礼记·曲礼上》:“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郑玄 注:“怠荒,放散身体也。”孔颖达 疏:“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周书·明帝纪》:“作民父母,弗敢怠荒。”宋 苏舜钦《符瑞》:“苟授而怠荒,又下变异,丁寧戒告以率之,皆可名之符。”《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许武 ﹞思想二弟在家,力学多年,不见州郡荐举,诚恐怠荒失业,意欲还家省视。”《清史稿·礼志七》:“自古帝王内禪,非其时怠荒,即其时多故,仓猝授受,礼无可採。”
- 6.
民夫释义:旧时称为官府、军队服劳役的人。 也作民伕。
- 7.
灵修释义:⒈亦作“灵修”。 ⒉泛指君主。⒊指贤德明哲的人。⒋指美好的声名。⒌指思慕的恋人。⒍指神灵。《宋史·乐志十二》:“灵修戾止,詔以毛血。”明沉贞《乐神曲·城隍》:“民不惊兮志定,眷灵修兮作民命。”
- 8.
艾杀释义:斩割;芟除。 《左传·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 与商人皆出自 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今前王譬若农夫之艾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蛮,斯亦大夫之力。”《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
- 9.
行役释义:⒈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贾公彦 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汉 桓宽《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唐 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 楚,思归又一春。”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歷七践更耳。”⒉泛称行旅,出行。南朝 梁 柳恽《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
- 10.
裹腹释义:⒈吃饱肚子。语本《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谭作民《噩梦》诗:“屈指太一与泰鸿,薲草白水得裹腹。”⒉宋元时男子长衣外包裹腰肚的绣袍肚。
- 11.
遗粮释义:⒈谓缺少食粮。晋 张华《博物志》卷八:“昔 韩娥 东之 齐,遗粮,过 雍门,鬻歌假食而去。”⒉指馀粮。唐 杨相如《陈便宜疏》:“於时天下晏如,遗粮在畞,盛德洽於人心,而祥风游乎海内矣。”明 张瀚《松窗梦语·三农纪》:“事穷势迫,多作民田出卖,遗粮在户,倍纳不敷,多致逃窜,摊税之苦,负累里甲。”清 李鸿章《同治七年覆杨绍铭书》:“盐、庆、南、沧 之间,野无遗粮,防有重兵,当难久扰。”
- 12.
頫览释义:犹眺望。谭作民《秋感》诗:“茫茫宇宙竟生余,頫览神州气不舒。”
- 13.
须暇释义:亦作“须夏”。 等待宽暇。犹言放宽时间。《书·多方》:“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唐 朱敬则《北齐文宣论》:“齐 神武 伐暴胜残,有大功於天地,其嗣虽復失道,仍未殛於神明,故《书》曰‘天惟五年须夏 汤 之子孙’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