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 [zú xiōng]
1. 同高祖兄弟的兄辈。亦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长者。
族兄 引证解释
⒈ 同高祖兄弟的兄辈。亦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长者。
引《后汉书·刘玄传》:“刘玄 字 圣公,光武 族兄也。”
《南史·谢恂传》:“恂 子 孺子,少与族兄 庄 齐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曹司农 竹虚 言:其族兄自 歙 往 扬州,途经友人家。”
族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凤释义:⒈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⒉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釴字鼎仪,崑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 2.
从侄孙释义:从侄孙本义,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曾孙,即伯叔父的曾孙,即父亲的侄曾孙,是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是儿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堂侄的儿子,即儿子的从侄,是孙子的族兄弟。
- 3.
侄曾孙释义: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是儿子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孙子,即儿子的堂侄孙,是孙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孙的儿子,即孙子的从侄,是曾孙的族兄弟。
- 4.
再从孙释义:父亲的亲兄弟的曾孙,即伯叔父的曾孙,即父亲的侄曾孙,是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是儿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堂侄的儿子,即儿子的从侄,是孙子的族兄弟。
- 5.
卜筑释义: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 《梁书·外士传·刘訏》:“﹝ 刘訏 ﹞曾与族兄 刘歊 听讲於 钟山 诸寺,因共卜筑 宋熙寺 东涧,有终焉之志。”唐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 唐顺之 ﹞卜筑 阳羡山 中,读书十餘年。”清 赵翼《华峒》诗:“他年拟抽簪,卜筑於此寄。”
- 6.
嘉礼释义:⒈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指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昬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饗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郑玄 注:“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者而为之制。嘉礼之别有六。”《宋史·礼志十三》:“旧史以饮食、婚冠、宾射、饗宴、脤膰、庆贺之礼为嘉礼。”⒉后世亦专指婚礼。唐 薛用弱《集异记·裴越客》:“先是 镐 之在京,以次女 德容,与僕射 裴冕 第三子
- 7.
四世释义:⒈四代。《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孔 传:“言公勉行德,能勤小物,辅佐 文 武 成 康 四世。”《礼记·大传》:“四世而緦,服之穷也。”孔颖达 疏:“四世,谓上至高祖,以下至己,兄弟同承高祖之后为族兄弟,相报緦麻,是服尽於此,故緦麻服穷,是四世也。”《论语·季氏》:“政逮於大夫四世矣。”邢昺 疏:“言君之政令,及於大夫,至今四世矣。谓 季文子、武子、悼子、平子 也。”⒉佛教语。指所谓圣世(释迦 在世时代)、正世(释迦 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 8.
堂侄孙释义:父亲的亲兄弟的曾孙,即伯叔父的曾孙,即父亲的侄曾孙,是自己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是儿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堂侄的儿子,即儿子的从侄,是孙子的族兄弟。
- 9.
家支释义:四川 凉山 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组织。 解放前有近百个互不隶属、各有固定地域的黑彝家支。民主改革后,家支制度已不存在。阿尔木呷《红军,红军,彝民的亲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彝族兄弟,其中有 普雄峨勒、阿候、沽基 等家支的大小头人,有的在这监狱里坐了六、七年,有的坐了十几年。”
- 10.
延坐释义:⒈请坐。《晏子春秋·谏下五》:“晏子 至,已復事,公延坐。”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盖众客旅进退,必特留问其家世,知非丞相昆弟,则不復延坐,遂趋而出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其族兄自 歙 往 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⒉受牵连而获罪。《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中书右丞 乌古 逊良楨 论罢陷贼延坐之令。”
- 11.
族兄释义:同高祖兄弟的兄辈。亦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长者。《后汉书·刘玄传》:“刘玄 字 圣公,光武 族兄也。”《南史·谢恂传》:“恂 子 孺子,少与族兄 庄 齐名。”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曹司农 竹虚 言:其族兄自 歙 往 扬州,途经友人家。”
- 12.
族女释义:同族兄弟之女。 《辽史·天祚皇帝纪一》:“﹝ 乾统 五年﹞三月壬申,以族女 南仙 封 成安公主,下嫁 夏 国王 李乾顺。”
- 13.
族子释义:同族兄弟之子。
- 14.
族孙释义:同族兄弟的孙子。
- 15.
族曾孙释义:1.族曾孙本义,指的是自己的亲兄弟的曾孙,是儿子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子(即兄子/弟子)的孙子,即儿子的堂侄孙,是孙子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的儿子,即自己的侄孙的儿子,即孙子的从侄,是曾孙的族兄弟。
- 16.
族母释义:族兄弟之母。 亦泛指同族伯叔之妻。参见“族父母”。
- 17.
族父释义:同族兄弟之父。 亦泛指同族伯叔父。
- 18.
河东三凤释义:指 唐 代 河东 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人都以才华闻名于世,故称。《新唐书·薛元敬传》:“元敬,隋 选部郎 迈 之子,与 收 及 收 族兄 德音 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收 为长离,德音 为鸑鷟,元敬 年最少,为鵷鶵。”明 邵璨《香囊记·琼林》:“奋身夸 荀氏 八龙,览德羡 河东 三凤。”
- 19.
缌麻释义: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仪礼·丧服》:“緦麻三月者。”《穀梁传·庄公三年》“改葬之礼緦”唐 杨士勋 疏:“五服者,案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是也。”汉 贾谊《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復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緦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周书·李穆传》:“兄弟子姪及緦麻以上亲并舅氏,皆霑厚赐。”《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敕:
- 20.
谢弟释义:指才智杰出的年轻人。 语本《宋书·谢惠连传》“﹝ 谢方明 ﹞子 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能属文,族兄 灵运 深相知赏……卒,时年二十七。”清 黄景仁《哭龚梓树》之二:“每忧 谢弟 年难永,不信 龚生 蕙竟焚。”参见“谢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