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hàn xué]
1. 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英[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
2. 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英[ sinology; ]
汉学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 清 代 乾隆、嘉庆 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 清 代 汉 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
引清 赵翼 《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 汉 学又哮吼。”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乾 嘉 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 汉 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 汉 学颇有研究。”
⒉ 外国人称研究 中国 的学问为 汉 学。
引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 之讲 汉 学,自 伊藤仁斋 始。”
莫东寅 《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 欧洲 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 汉 学(Sinology)於焉确立。”
⒊ 指私塾。
引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
国语词典
汉学 [hàn xué]
⒈ 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
⒉ 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汉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大奇书释义:⒈指 清 初之《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及《南北史合抄》三书。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祖禹》:“世所称三大奇书,此(《读史方舆纪要》)其一也。其二则 梅文鼎 《歷算全书》、 李清 《南北史合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国初诸儒称 梅文鼎 《歷算全书》、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李清 《南北史合抄》为三大奇书。”⒉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部长篇章回小说。
- 2.
中华辞赋释义:也称“中华词赋”,是当代辞赋汉学的理论称谓,因汉学概念属于世界范围内,因存在中国以外的辞赋学者(如日本、韩国等),故对中国本土辞赋谓之以“中华辞赋”。
- 3.
中国学释义:也称“中国研究”、“汉学”。 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4.
书系释义:关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项内容的一系列图书:国际汉学研究书系。
- 5.
内翰释义:⒈唐 宋 称翰林为内翰。唐 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原注:“员外与 杨 老丞翰林同年,恩义最。”《西湖老人繁胜录》:“从驾官单行马:丞相、太师……内翰。”《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后来南渡过 江,文章之士极多。惟有 洪内翰 才名,可继 东坡 之作。”⒉清 代称内阁中书为内翰。清 钮琇《觚賸·石经》:“余既购 西安 石经全本,而未详书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书 频阳,询 李子德 内翰。”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 王侍郎 兰泉先生、钱少詹 大昕、吴内翰
- 6.
军流释义:充军流放。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洪亮吉》:“五年四月,京师亢旱,上因久不雨,减释军流。”《清史稿·高宗纪二》:“三月乙酉,减 直隶、山东 监候、缓决及军流以下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这位臬臺办了个尽法不必説,两个儿子的功名也就此送了,还不知得了个甚么军流的罪。”
- 7.
勦窃释义:犹剽窃。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江艮庭》:“至本朝,阎、惠 两徵君所著之书,乃能发其作伪之跡,勦窃之原。”严复《救亡决论》:“乃今者,当其做秀才之日,务必使之习为勦窃诡随之事。”
- 8.
宋学释义:主要指 宋 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
- 9.
彫本释义:刻板印刷的书籍。 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为 炎武 写《广韵》及《音学五书》,今世传彫本是也。”
- 10.
抱残守缺释义: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 11.
改析释义:重新划分。 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上因《大清一统志》成於 雍正 四年,至 乾隆 二十三年,平定 準噶尔 回 部,拓地二万餘里,及府州县增置改析者多,命重修。”
- 12.
更嫁释义:改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桓公 ﹞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汉书·苏武传》:“子卿 妇年少,闻已更嫁矣。”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遣归家,更嫁为 华仲 妻。”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钱大昕》:“去而更嫁,不谓之失节。”
- 13.
极哀释义:极其悲哀;最大的悲哀。晋 潘岳《寡妇赋序》:“斯亦生民之至艰,而荼毒之极哀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澄 帅官僚赴弔,寳寅 居处有礼,一同极哀之节。”胡三省 注:“礼,居君父之丧极哀。”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凌廷堪》:“君冷宦无家,白头乏嗣,虽死故乡,实同旅殯,亦生人之极哀也已。”
- 14.
汉学释义:⒈清代把研究文字、音韵、训诂、考据这几门学问统称为汉学。因继承汉代学者注重文字和名物制度的研究传统,故名。⒉外国人统称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 15.
汉帜释义:⒈汉王刘邦军队的旗帜。 ⒉汉人军队的旗帜。⒊汉学的标帜。
- 16.
瞠乎后矣释义:犹言瞠乎其后。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钱大昕》:“若先生學究天人,博綜羣籍……以 漢 儒擬之,在 高密 之下,即 賈逵、服虔 亦瞠乎後矣,況不及 賈 服 者哉。”亦作“瞠乎後已”。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以擬 梅(梅文鼎)顧(顧祖禹)二書經天緯地,專門名家,更瞠乎後已。”
- 17.
磨盾鼻释义: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宋 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磨盾”。宋 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清 曹寅《一日休沐歌》:“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 18.
穴见小儒释义:xué jiàn xiǎo rú 成语解释 穴:洞孔;穴见:一孔之见。比喻见识浅薄鄙陋的学者 成语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耳听小士,穴见小儒,不知五五之开方。
- 19.
绾发释义:束发。 指年少时。《隋书·儒林传·刘炫》:“余从綰髮以来,迄于白首。”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序》:“藩 綰髮读书,授经於 吴郡 通儒 余古农,同宗 艮庭 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