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调 [qiāng diào]
1. 指音乐、歌曲或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子。
例腔调韵味极像梅兰芳唱的。
英[ tune; ]
2. 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
例安排腔调。
英[ style; ]
3. 口音,语调。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亦指人动作的模样。
例山东腔调。
英[ accent; intonation; ]
腔调 引证解释
⒈ 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
引宋 王奕 《酹江月·和辛稼轩<金陵赏心亭>》词:“寧是商女当年,后来腔调,拍手《铜鞮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予生平最恶弋阳、四平等剧,见则趋而避之,但闻其搬演《西厢》,则乐观恐后,何也?以其腔调虽恶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厢》。”
《儒林外史》第六回:“一个吹簫,一个打鼓,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在八岁的时候,他已会唱好几出整本的老生戏,而且腔调韵味极像 谭叫天 的。”
⒉ 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
引《朱子语类》卷七八:“古人作诗,只是説他心下所存事,説出来,人便将他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他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今人却先安排下腔调了,然后做语言去合腔子,岂不是倒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余以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髮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至於腔调涂泽,则又是美人之裹足穿耳,其功更后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揣摩腔调,言类俳优。”
⒊ 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亦指人动作的模样。
引明 吴石渠 《绿牡丹·谈心》:“儿曹,次第高,丢人眼梢,乔粧做许多般内家腔调。”
《红楼梦》第八十回:“两个人的腔调儿都够使的了,别打量谁是儍子。”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章:“他立刻就认识得出来是 朱乐生 太太,尤其是那一口 彭山 腔调引人注意。”
魏巍 《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所谓严肃,请大家不要误会是走路要迈八字步,双手必需放在背后,说话要学什么‘首长’腔调。”
国语词典
腔调 [qiāng diào]
⒈ 乐曲的声律。
引《儒林外史·第六回》:「一个吹箫,一个打鼓,在厅上滴滴打打的,总不成个腔调。」
⒉ 说话的声音和语调。
引《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偶然一次睡迟了些,就装出这腔调来。 」
腔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乱弹释义: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对昆腔以外的戏曲腔调的统称。
- 2.
二黄释义:京剧、汉剧等皮黄 声腔中所用的一种主要腔调。 抒情性较强,一般适合于表现深沉、凄凉、沉郁的感情。
- 3.
侉声野气释义: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八章:“吴天福 的老婆用她那侉声野气激情的声音吩咐着那两个身材不太高大的年轻护士。”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八章:“吴天福 底老婆向 张洪乐 说话的声音虽然还是那样侉声野气,但在语气中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忿和责备的成分,显得亲切、安定和宽和了。”
- 4.
做作释义: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腔调等:行为做作。言语做作。
- 5.
口吻释义:⒈嘴唇;嘴。 ⒉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⒊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⒋口音;腔调。
- 6.
吃奶腔释义:幼儿腔调。形容声音稚嫩。
- 7.
同声释义:⒈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⒉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⒊众口一辞;随声附合。⒋言语腔调相同。
- 8.
吕剧释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
- 9.
吹腔释义:徽剧主要腔调之一,用笛子伴奏。 京剧、婺剧等剧种也吸收运用这种腔调。
- 10.
土腔释义:土话的腔调。许地山《公理战胜》:“在我耳边恍惚有一个说话带乡下土腔的说:‘一个洋皇上生日倒比什么都热闹。’”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者遭到白眼。”
- 11.
声腔释义:许多剧种所共有的腔调。 主要声腔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西皮、二黄)等。
- 12.
大弦子戏释义:亦称“大弦戏”。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西南部和 河南 滑县 一带。渊源于 元 明 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 13.
奶声奶气释义:(奶声奶气的)形容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和腔调。
- 14.
妖声怪气释义:说话腔调妖里妖气,姿态怪异而轻佻。
- 15.
娘娘腔释义:指男人像女人那样细声细气说话的声音和腔调。
- 16.
字正腔圆释义:(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字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
- 17.
川剧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包括昆腔、高腔、胡琴(皮黄)、乱弹(梆子)、灯戏五种腔调。
- 18.
徽调释义:⒈徽剧所用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黄、西皮等。清代传到北京,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⒉徽剧的旧称。
- 19.
意制释义:⒈亦作“意制”。制作;创制。《宋书·谢灵运传论》:“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製相诡。”宋 程大昌《演繁露·谜》:“古无谜字,若其意制,即 伍举、东方朔 谓之隐者是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通考》既该且覈,规模意制,足称完书。”⒉做作。故意做出的某种表情、腔调。《南史·张融传》:“至 融 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见者惊异,聚观成市,而 融 了无愧色。”⒊见“意製”。
- 20.
拿腔作调释义: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腔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乱弹释义:清代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对昆腔以外的戏曲腔调的统称。
- 2.
二黄释义:京剧、汉剧等皮黄 声腔中所用的一种主要腔调。 抒情性较强,一般适合于表现深沉、凄凉、沉郁的感情。
- 3.
侉声野气释义: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八章:“吴天福 的老婆用她那侉声野气激情的声音吩咐着那两个身材不太高大的年轻护士。”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八章:“吴天福 底老婆向 张洪乐 说话的声音虽然还是那样侉声野气,但在语气中已经没有了那种激忿和责备的成分,显得亲切、安定和宽和了。”
- 4.
做作释义: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腔调等:行为做作。言语做作。
- 5.
口吻释义:⒈嘴唇;嘴。 ⒉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⒊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⒋口音;腔调。
- 6.
吃奶腔释义:幼儿腔调。形容声音稚嫩。
- 7.
同声释义:⒈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 ⒉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⒊众口一辞;随声附合。⒋言语腔调相同。
- 8.
吕剧释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
- 9.
吹腔释义:徽剧主要腔调之一,用笛子伴奏。 京剧、婺剧等剧种也吸收运用这种腔调。
- 10.
土腔释义:土话的腔调。许地山《公理战胜》:“在我耳边恍惚有一个说话带乡下土腔的说:‘一个洋皇上生日倒比什么都热闹。’”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者遭到白眼。”
- 11.
声腔释义:许多剧种所共有的腔调。 主要声腔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西皮、二黄)等。
- 12.
大弦子戏释义:亦称“大弦戏”。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西南部和 河南 滑县 一带。渊源于 元 明 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 13.
奶声奶气释义:(奶声奶气的)形容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和腔调。
- 14.
妖声怪气释义:说话腔调妖里妖气,姿态怪异而轻佻。
- 15.
娘娘腔释义:指男人像女人那样细声细气说话的声音和腔调。
- 16.
字正腔圆释义:(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字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
- 17.
川剧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包括昆腔、高腔、胡琴(皮黄)、乱弹(梆子)、灯戏五种腔调。
- 18.
徽调释义:⒈徽剧所用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黄、西皮等。清代传到北京,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⒉徽剧的旧称。
- 19.
意制释义:⒈亦作“意制”。制作;创制。《宋书·谢灵运传论》:“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製相诡。”宋 程大昌《演繁露·谜》:“古无谜字,若其意制,即 伍举、东方朔 谓之隐者是也。”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通考》既该且覈,规模意制,足称完书。”⒉做作。故意做出的某种表情、腔调。《南史·张融传》:“至 融 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见者惊异,聚观成市,而 融 了无愧色。”⒊见“意製”。
- 20.
拿腔作调释义: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