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从俗 从俗的意思
cóng

从俗

简体从俗
繁体從俗
拼音cóng sú
注音ㄘㄨㄥˊ ㄙ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óng,(1) 跟随。【组词】:愿从其后。(2) 依顺。【组词】:顺从。盲从。从善如流。(3) 采取,按照。【组词】:从优。(4) 从事;参加。【组词】:从业。从政。投笔从戎。(5) 由,自。【组词】:从古至今。从我做起。(6) 跟随的人。【组词】:侍从。仆从。(7) 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例句】: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8) 次要的。【组词】:主从。从犯。(9) 中国魏以后,古代官品(有“正品”和“从品”之分,宋代龙图阁大学士为从二品)。(10) 姓。

sú,(1)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组词】: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2)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组词】: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3)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组词】: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4)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组词】: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基本含义

遵循大众的习俗和观点

从俗的意思

从俗 [cóng sú]

1. 依从习俗。

3. 顺从时俗。

从俗 引证解释

⒈ 依从习俗。

《礼记·曲礼上》:“礼从宜,使从俗。”
北齐 刘昼 《新论·随时》:“故《易》贵随时,《礼》尚从俗,适时而行也。”

⒉ 顺从时俗。

《楚辞·离骚》:“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官制废久矣,今其名称讹谬者多,虽士大夫皆从俗,不以为怪。”
清 恽敬 《与朱干臣》:“吾弟前书称老夫子大人,鄙意颇不愿从俗。”
鲁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我是就世俗一般而言,所以也姑且从俗。”


国语词典

从俗 [cóng sú]

⒈ 依顺或迁就原来的风俗习惯。

如:「既然本地风俗如此,礼仪方面就尽量从俗吧!」


从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俗释义:⒈按照风俗习惯;遵循通常做法:从俗办理。 从俗就简。⒉指顺从时俗:从俗浮沉。
    • 2.
      哺糟啜醨释义: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哺糟歠醨”。
    • 3.
      哺糟释义:⒈饮酒;吃酒糟。唐 元稹《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饯筵君置醴,随俗我餔糟。”宋 梅尧臣《和刘原甫十二月十日试墨》:“予无奈何亦思饮,饮竭甖瓮从餔糟。”⒉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语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宋 苏轼《再和》:“当年 曹 守我 胶 西,共厌餔糟与汩泥。”清 吴伟业《鲞鹤》诗:“云霄岂有餔糟计,饮啄寧关逐臭餘。”参见“餔糟歠醨”。
    • 4.
      垫陌释义:唐 代货币制度的一种变通措施。 从一缗中抽除若干钱仍作一缗计算,以此弥补国家的财用不足。一缗即一贯,足数是千钱。陌,指百钱。从缗推算至百,百钱中抽除若干仍作百钱计算,叫“垫陌”,又称“除陌”。《新唐书·食货志四》:“经费屈竭,皇甫鎛 建议,内外用钱每緡垫二十外,復抽五十送度支以赡军……寻以用钱垫陌不一,詔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緡垫八十。”宋 程大昌《考古编·缗钱省陌》:“元和 十二年,民间垫陌有至七十者。”按,垫陌的实际数,各时期不同。如 元庆 元年九月敕,以九百二十文为一贯,每陌合九十二文。天祐 二年四
    • 5.
      媮生释义:苟且求活,无所作为地生活。《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朱熹 集注:“媮,音偷,旧音俞,非是。”唐 司空图《乙丑人日》诗:“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媮生作老人。”
    • 6.
      屈志释义:谓曲意迁就,抑制意愿。《楚辞·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李弘度 常叹不遇,殷扬州 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南朝 梁武帝《征庾詵庾承先诏》:“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邹鲁《丁未镇南关之役》:“然时不我与,屈志事仇,食其禄有年矣。”
    • 7.
      年馎饦释义:过年时吃的一种面食。宋 陆游《自开岁阴雨连日未止》诗:“应时餺飥聊从俗,耐久 钟馗 儼在门。”原注:“俗有年餺飥之语。予贫甚,今岁遂不能易 钟馗。”
    • 8.
      循俗释义:从俗。
    • 9.
      息意释义:不再有意,绝意。《南齐书·豫章王嶷传》:“比心欲从俗,启解今职,但厝辞为鄙,或貽物誚,所以息意缄嘿,一委时运。”《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主 始息意於进取。”唐 李德裕《赐回鹘书意》:“想可汗便须息意,勿更披陈。”
    • 10.
      歠醨释义:饮薄酒。喻随波逐流,从俗浮沉。语出《文选·屈原〈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醨,《楚辞》作“釃”。
    • 11.
      浮湛释义:⒈随波逐流。《汉书·司马迁传》:“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颜师古 注:“湛读曰沉。”宋 范成大《次韵耿时举苦热》:“浮湛放荡从今始,悔把长裾强沐薰。”清 吴伟业《楚两生行》序:“师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浮湛敖弄,在军政一无所关。”⒉喻升降、盛衰、得失。明 文徵明《胡参议传》:“及公浮湛外僚,数致意欲援用公,公絶不与通。”清 方文《赠于息庵先生》诗之一:“宦海浮湛十九年,归来环堵尚萧然。”清 龚自珍《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禀性刚毅,不媚柄臣,浮湛十年,始循常迁,改 河南道 御史,出为 山东 按察僉事
    • 12.
      繁台释义:古台名。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 禹王台公园 内,相传为 春秋 时 师旷 吹台,汉 梁孝王 增筑,后有 繁 姓居其侧,故名。《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甲午,以 高明门 外 繁臺 为 讲武臺,是臺 西汉 梁孝王 之时,尝按歌閲乐於此,当时因名曰 吹臺。其后有 繁 氏居於其侧,里人乃以姓呼之,时代绵寝,虽官吏亦从俗焉。”明 何景明《大梁行》:“游鹿时衔内苑花,行人尚折 繁臺 柳。”明 杨慎《丹铅总录·琐语》:“吹臺 即 繁臺,本 师旷 吹臺,梁孝王 增筑,班 史称 平臺,唐 称 吹臺,又因 谢惠连 尝
    • 13.
      至道释义:⒈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晋 陆机《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⒉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⒊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
    • 14.
      谖浮释义:指喧嚣轻佻的风气。諼,通“諠”。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数十年来,衣冠诡异,虽故老达官,亦不免从俗,与市井諼浮畧同,而不以为非。”一本作“諠浮”。
    • 15.
      趁浪逐波释义:亦作“趂浪逐波”。谓随波逐流,从俗浮沉。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三折:“四野如懸鏡,不是我趁浪逐波,我待要洗耳獨清。”明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一心待趂浪逐波,恣情的妙舞清歌。”
    • 16.
      遐心释义:⒈与人疏远之心。 《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朱熹 集传:“毋贵重尔之音声,而有远我之心。”明 汤显祖《答门人桂仲雅书》:“我所思兮在 桂林,乃三年不通一问,而有遐心耶?”清 陈确《哭长翁叔父文》:“徒以山川辽越,音问久疏,二十年来,窅如隔世。叔父遽疑其有遐心。”⒉避世隐居之心。南朝 齐高帝《塞客吟》:“悟樊笼之或累,悵遐心以栖远。”宋 陈师道《寄答王直方》诗:“怀禄有遐心,从俗无远韵。”清 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之八:“忽忽生遐心,终朝閟金玉。”⒊放逸不羁之心。汉 张衡《思玄赋
    • 17.
      随人俯仰释义:指随波逐流,从俗浮沉。
    • 18.
      餔糟啜漓释义: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 19.
      餔糟啜醨释义:吃酒糟,喝薄酒。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 20.
      餔糟歠漓释义:吃酒糟,喝薄酒。 指追求一醉。亦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亦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同“餔糟歠醨”。

从俗(congs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从俗是什么意思 从俗读音 怎么读 从俗,拼音是cóng sú,从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从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