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 [qǔ jù]
1. 由曲艺发展而成的新型戏曲,有北京曲剧、河南曲剧、安徽曲子戏等。亦专指北京曲剧。
曲剧 引证解释
⒈ 由曲艺发展而成的新型戏曲,有 北京 曲剧、 河南 曲剧、 安徽 曲子戏等。亦专指 北京 曲剧。
曲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党梆子释义: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
- 2.
丝弦释义:⒈用丝拧成的弦。⒉丝弦儿,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石家庄一带。
- 3.
乐平腔释义: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 4.
二人台释义:⒈流行于内蒙古及山西、河北等地的一种曲艺,用笛子、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二人对唱对舞。⒉由曲艺二人台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 5.
五音戏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 6.
京腔释义:⒈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高腔,明末清初传入北京后称京腔。⒉指北京语音:撇京腔。
- 7.
侗剧释义: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侗族聚居的地区。
- 8.
侗戏释义: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广西、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道光 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
- 9.
傣剧释义:傣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的地区。
- 10.
傩戏释义: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演出。
- 11.
八大锤释义:戏曲剧目。 宋代故事戏。叙述宋朝岳飞被金兀朮义子陆文龙所败,参军王佐断臂诈降,赴金营说服陆文龙归宋,并与岳飞连手,大破金兵。剧中宋将岳云、严成方、狄雷、何元庆都使用双锺,所以剧名称为“八大锤”。亦称为“断臂说书”、“朱仙镇”、“车轮大战”。
- 12.
兴国赣剧释义:江西省兴国县地方戏曲剧种。
- 13.
北京曲剧释义:戏曲剧种。 流行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以单弦的曲牌为主,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从小戏形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等。剧目有《妇女代表张桂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 14.
吉剧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全省及辽宁、黑龙江部分地区。1958年后,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其他民间歌舞的某些特点并借鉴其他地方戏曲,逐步发展而成。
- 15.
吕剧释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
- 16.
嗨子戏释义: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河南 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打桃花》、《站花墙》、《王员外休妻》等。
- 17.
土戏释义:⒈土家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来凤一带。⒉壮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叫壮族土戏。
- 18.
地戏释义: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安顺、惠水、平坝 等地。每一戏班专门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岳传》、《杨家将》之类。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多在旷野演出。演员戴面具,脸部蒙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动作幅度甚大。
- 19.
地方戏释义:流行于某一地区,用当地方言演唱,音乐唱腔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统称。如河北梆子、沪剧、川剧等。
- 20.
堂戏释义:⒈堂会上演的戏。 ⒉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巴东、五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