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斧 [chí fǔ]
1. 《汉书·王欣传》:“武帝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群起,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后以“持斧”指执法或皇帝派出的御史等执法之官。
持斧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持斧”指执法或皇帝派出的御史等执法之官。
引《汉书·王訢传》:“武帝 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羣起,绣衣御史 暴胜之 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
唐 沉亚之 《上家官书》:“顾世之持斧之士,安足以摹哉!”
宋 王禹偁 《贺冯起张秉二舍人》诗:“绣衣脱后休持斧,珠履抛来免过厅。”
持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井闾释义:⒈市井,里巷。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近楼臺井閭点画察。”赵仁举 注:“近则楼臺井邑点画之间皆可察见。”⒉村落。《唐书·杜牧传》:“井閭阡陌,仓廪财赋,果自治乎?”《宋史·薛向传》:“吏持斧四出伐木,无问井閭丘陇,民不敢诉。”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尝登所谓北渚之址,则羣峰屹然,列于祠上,城郭井閭,皆在其下。”⒊故里;邻里。宋 梅尧臣《上马和公议》诗:“井閭已是经时隔,亲旧全如远别来。”清 钮琇《觚賸续编·总戎佳论》:“嚮者捐亲戚,背井閭,藐是一身,远游万里。”《清史稿·礼志三》:“民间报
- 2.
仗斧释义:手持斧钺。表示权威。
- 3.
持斧翁释义:御史的别称。唐 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诗:“借问持斧翁,几年 长沙 客?”仇兆鳌 注引 申涵光 曰:“称御史为持斧翁,亦新。”参见“持斧”。
- 4.
持斧释义:《汉书·王訢传》:“武帝 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羣起,绣衣御史 暴胜之 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后以“持斧”指执法或皇帝派出的御史等执法之官。
- 5.
斧断释义:汉武帝曾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持斧至各地巡察执法﹐后因称京外高级官员执法断案为斧断。
- 6.
斧绣释义:持斧衣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语本《汉书·武帝纪》:“遣直指使 暴胜之 等,衣绣衣,持斧,分部逐捕。”元 范梈《寄杜廉访使君》诗:“斧绣扬秋隼,泉阿达夜蛩。”
- 7.
暴斧释义:《汉书·隽不疑传》:“武帝 末,郡国盗贼羣起,暴胜之 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后以“暴斧”指执法大权。
- 8.
杖斧释义:谓持斧以为威权。
- 9.
秉钺释义:持斧。借指掌握兵权。
- 10.
绣衣直指释义: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绣衣使者”。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绣衣御史”。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唐 刘知几《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