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难 [biàn nàn]
1. 辩驳或问难。
例互相辩难。
英[retort with challenging question; debate;]
辩难 引证解释
⒈ 辩驳问难。
引《后汉书·范升传》:“互相辩难,日中乃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诵读之暇,徧取前人銓择辩难之旧……会为一编。”
邹韬奋 《萍踪忆语》三十:“我们知道他的脑袋里所积蓄的毒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时和他也讲不明白,所以在那个时候不想对他有所辩难。”
国语词典
辩难 [biàn nàn]
⒈ 辩驳质难。
引《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
《三国演义·第六九回》:「子春反复辩难,辑对答如流。」
辩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剥异释义:谓辩难立异。剥,通“驳”。
- 2.
夺席谈经释义:《后汉书 儒林列传》记载,光武帝刘秀有一次让许多讲经的学者公开辩难。辩输的人把坐的席子拿下来交给辩赢 的人,有一个叫戴凭的,在辩论中赢得了五十多条席子。后来用“夺席谈经”指在公开辩难中压倒众人。
- 3.
夺戴凭席释义:原指讲经辩难时,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后指成就超过他人。也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 4.
登録释义:⒈刊登。邹鲁《中国同盟会》:“各同志条陈新会章程稿,皆发交本党机关报登录,以供同志观览辩难。”⒉指登记录用。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五条颜色的商标已登录了将近二十年,然而斗争中心的产业问题是怎么样?”
- 5.
盛色释义:⒈谓言辞、神色严厉。 汉 桓宽《盐铁论·箴石》:“若夫剑客论,博奕辩,盛色而相苏,立权以不相假,使有司不能取贤良之议,而贤良文学被不逊之名,窃为诸生不取也。”王利器 校注:“杨 注云:‘苏读曰傃。傃,向也,谓相向格鬭也。’此‘盛色而相傃’,亦谓盛其辞色而相向辩难也。”⒉纯正的颜色。汉 班固《白虎通·绋冕》:“朱赤者,盛色也,是以圣人法之,用为紼服,为百王不易也。”⒊指多美色。《汉书·贾捐之传》:“夫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处。”⒋美好的容色。唐 李白《去妇词》:“幽闺多怨思,盛色无十年。”
- 6.
讲难释义:讲论辩难。
- 7.
诘折释义:诘问和辩难。
- 8.
诘盘释义:⒈辩难。 ⒉指《书·盘庚》。泛指简古、严正的文章。语本唐韩愈《进学解》:“周《誥》殷《盘》,佶屈聱牙。”清钱谦益《后秋兴》诗之十二:“詰《盘》周《誥》封京观,雕琢淮碑颂伯颜。”
- 9.
辨诘释义:⒈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明 沉榜《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⒉辩难诘问。辨,通“辩”。《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元璹 见 頡利,责以负约,与相辨詰,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
- 10.
辨驳释义:⒈辩难,驳正。辨,通“辩”。⒉争辩反驳。辨,通“辩”。
- 11.
辩诘释义:辩难诘问。
- 12.
难诘释义:诘问辩难;质询。
- 13.
领解释义:⒈谓辩难;辩正。南朝 宋 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娄罗之辩,各出彼俗,自相领解,犹虫諠鸟聒,何足述效!”⒉谓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南史·贼臣传·侯景》:“既而 景 至 朱雀航,遣 徐思玉 入启,乞带甲入朝,除君侧之恶,请遣了事舍人出相领解,实欲观城中虚实。”《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领,总録也;解,分判也;领解,言总録 景 所欲言之事而分判是非也。”⒊领悟理解。《隋书·李德林传》:“前者议文,总诸事意,小如混漫,难可领解。”《元史·达礼麻识理传》:“达礼麻识理 幼颖敏,从师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