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文牒 文牒的意思
wéndié

文牒

简体文牒
繁体
拼音wén dié
注音ㄨㄣˊ ㄉㄧㄝ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dié, ◎ 文书,证件。【组词】:通牒。度牒。尺牒。

基本含义

文牒指的是文书、文状或奏表等文件。

文牒的意思

文牒 [wén dié]

1. 案卷;文书。

文牒 引证解释

⒈ 案卷;文书。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盗相公文牒,窃注名姓於军籍中,以陵驾府县。”
《旧唐书·崔器传》:“器 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
《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候至日中,还不见发下文牒。”


国语词典

文牒 [wén dié]

⒈ 文书、卷宗。

《西游记·第二九回》:「有唐朝僧人,特来面驾,倒换文牒。」


文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山公啓释义:同“山公啟事”。启,亦写作“啟”。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辞谨敬,多乖 释迦 之书;文牒卑恭,翻豫 山公 之启。”唐 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词》之二:“本谓 山公 啟,而今殁始扬。”宋 黄庭坚《踏莎行·临水夭桃》词:“明日重来,落花如綺,芭蕉渐展 山公 啟。”
    • 2.
      平牒释义: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地互通文牒,谓之“平牒”。
    • 3.
      并同释义:⒈共同;一起。《东观汉记·张奂传》:“﹝张奂﹞使匈奴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⒉全同。《隋书·礼仪志五》:“今耕根车,以青为质,三重施盖,羽葆雕装,并同玉輅。”唐韩愈《袁州申使状》:“今既频奉文牒,前后并同,在愈不胜战惧之至。”
    • 4.
      整会释义:正式通知,知会。宋 叶适《嘉泰三年上宁宗皇帝札子三》:“臣仔细考究,乃有本州合得财赋,递年循习不加整会者二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望陛下严戒北边将吏,如渔船、柳栽之类,止可以文牒整会,道理晓諭,使其官司自行禁约,不可以矢刃相加。”
    • 5.
      沿牒释义:谓官员随选补之文牒而调迁。《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颜延年“侍宴”>》:“测恩躋踰逸,沿牒懵浮浅。”李善 注:“《汉书》:长安令 杨兴 説将军 史高 曰:匡衡 无阶朝廷,随牒在远方。”明 文徵明《送处州刘学谕》诗:“诸孙沿牒下 吴 船,到此忍不相流连。”
    • 6.
      符敕释义:⒈亦作“符勅”。敕命文书。《旧唐书·崔器传》:“器 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明 何景明《何子·固权》:“夫班爵封者遗之券誥,赐祠第者护之符勅。”⒉指符箓。《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彼皆恃其符厌”元 胡三省 注:“谓 刘灵 助书为符敕以厌胜也。”清 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二:“流俗亦何知,万里走符勅。不信溪山灵,独钟 巫阳 宅。”
    • 7.
      领凭释义:领取凭证。 旧时地方官赴任前,须先在京都吏部领取文牒,谓之“领凭”。
文牒是什么意思 文牒读音 怎么读 文牒,拼音是wén dié,文牒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文牒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