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火 [jǔ huǒ]
1. 生火做饭。
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庄子·让王》
英[ light a kitchen fire; ]
2. 点火。
例举火示警。
英[ light a fire; ]
举火 引证解释
⒈ 生火做饭。
引《礼记·问丧》:“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製衣。”
⒉ 引申为生活;过活。
引《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国之閒士,待臣而举火者数百家。”
宋 范仲淹 《窦谏议录》:“以至四方贤士,赖公举火者,不可胜数。”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我自然不待此款举火,不过书店方面,是似乎应该不盘算人的缓急的。”
⒊ 点火;升起烽火。
引《史记·孝武本纪》:“泰山 上举火,下悉应之。”
《墨子·号令》:“昼则举熢,夜则举火。”
⒋ 引申为兴兵。
引明 文徵明 《南京太常寺卿嘉禾吕公行状》:“且贼举火向内,恃有应也。”
国语词典
举火 [jǔ huǒ]
⒈ 点火。
引《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
《汉书·卷七·昭帝纪》:「夏,旱,大雩,不得举火。」
⒉ 生火煮饭。
引《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⒊ 过活,维持生计。
引《晏子·内篇·杂下》:「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
《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重义轻财,前后赐与,多散之亲族,群从弟姪十数人,并待而举火。」
举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火烧天释义:举火烧天,指的是抢棒棍术的一个招式。指双手握棍棒高高举起,准备迎头棒打对手上三路。
- 2.
举火释义:⒈点火:举火为号。⒉专指生火做饭。
- 3.
亭燧释义: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 4.
传火释义:⒈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⒉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 5.
冷炙释义:已凉的饭菜;剩余的饭菜。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今世曲解,虽变於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盃冷炙之辱。”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明 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镇抚司刑具》:“每市一物入内,必经数处验查,饮食之属十不能得一,又不得自举火,虽严寒不过啖冷炙披冷衲而已。”
- 6.
司爟释义:爟,举火之意。
- 7.
寒突释义:冷的烟囱。 谓贫寒不能举火,饮食不继。
- 8.
新烟释义:指寒食节后重新举火所生之烟。
- 9.
末命释义:⒈帝王临终时的遗命。《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夹辅朕躬。”《宋书·谢晦传》:“及先帝不豫,导扬末命,臣与故司徒臣 羡之 ……等,并升御牀,跪受遗詔。”宋 曾巩《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清 尤侗《嘒鸾火》诗:“先皇末命犹在耳,嘒鸞一火何匆匆。”⒉泛指临终时的遗教。清 黄宗羲《赠刑部侍郎振华郑公神道碑》:“於是血书末命,穴墙藏之,举火自焚。”章炳麟《瑞安孙先生伤辞》:“呜呼!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焉,知向日所以詔 炳麟 者,今
- 10.
束炬释义:⒈扎火把。亦指举火把。⒉犹言一把火。
- 11.
海烽释义:指海上警报。古时边境有敌入侵时,即举火烟报警。明 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防海规画至为精密,百年以来海烽久熄,人情怠玩,因而隳废。”
- 12.
火号释义:古代举火报警的信号。
- 13.
火城释义:⒈谓于城周举火,形成火的城墙,使敌不能进。⒉古代朝会时的火炬仪仗。
- 14.
火食释义:⒈谓吃熟食。⒉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⒊举火煮饭。⒋伙食,日常饭食。
- 15.
焚草释义:⒈焚烧茅草。⒉烧掉奏稿,以示谨密。⒊据《隋书·宇文化及传》载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时,司马德戡曾集兵城内举火与城外相应,隋炀帝闻声问是何事,裴虔通伪称:“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嚣耳。”炀帝信以为真,未加提防,遂被杀。史称此次兵变为“焚草之变”。
- 16.
熟食节释义:即寒食节。寒食日不举火,预办熟食过节,故称。
- 17.
燿蝉释义:举火诱蝉。《淮南子·说山训》:“燿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明其火者,所以燿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高诱 注:“燿,明。”参见“爚蝉”。
- 18.
爚蝉释义:举火诱蝉。
- 19.
糜粥释义:粥。 《礼记·问丧》:“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孔颖达 疏:“糜厚而粥薄。”《后汉书·礼仪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旧唐书·方伎传·孟詵》:“又令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金 元好问《示崔雷诗社诸人》诗:“江山自许供诗笔,糜粥犹能到酒杯。”
- 20.
继火释义:傍晚举火以接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