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huáng dǎn]
1. 病人的皮肤、组织和某些体液的黄色色素沉着,由胆汁色素沉着引起。系由于胆汁之正常分泌和排泄发生障碍(如在某些肝病时)或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内出血后或各种溶血状态时)而出现的症状。又称黄瘅。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
英[jaundice,icterus;]
黄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黄癉”。中医学病症名。病人的皮肤、黏膜和眼球的巩膜都呈现黄色的症状。通称黄病。
引《素问·平人气象论》:“目黄者曰黄疸。”
《东观汉记·光武纪》:“帝风眩黄癉病发甚。”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一张本来就像害着黄疸病一般的脸孔,也老是阴沉沉的,像落雨日的天。”
⒉ 植物的一种病害。参见“黄銹病”。
国语词典
黄疸 [huáng dǎn]
⒈ 病名。因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加,致人体皮肤、巩膜、黏膜变黄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疾病及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黄疸,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疸释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 2.
回归热释义: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虱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高热、剧烈头痛、肝脾肿大,严重的可有黄疸。发病和间歇各约七天,常反复几次。
- 3.
小枣丸释义:一种药名,主治大人、小儿黄疸。
- 4.
手太阳穴释义:经外奇穴名称,又名小指尖、盐哮,主治百日咳、哮喘、黄疸、消渴、疝气等。
- 5.
痞气释义:脾脏郁结成块的病。即慢性脾脏种大。《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王九思 集注引 杨玄操 曰:“积,盖也。言血脉不行,积盖成病也……痞,否也。言否结成积也。”唐 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一二年来,痞气尤甚,加以众疾,动作不常。”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蕤核》:“破心下结痰痞气。”
- 6.
胆石症释义:胆囊内形成胆石的病症。又名胆结石。胆石是由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构成的球状物,坚硬如石,能引起剧烈腹痛,有时引起黄疸。
- 7.
茵陈蒿释义:也叫茵陈、白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幼株密生白毛,入药有清湿热、治黄疸等作用。
- 8.
薇籽释义:直立灌木,高1薇籽2米;以薇籽的根、皮或叶入药。在《*辞典》主治:解毒驱虫,接骨,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骨折,蛔虫症,黄疸型肝炎。
- 9.
黄家释义:⒈以土德王之家。 ⒉指黄疸病。
- 10.
黄热病释义:急性传染病,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经蚊子叮咬传播。症状是头痛、低热,严重时出现高热,有黄疸,黏膜出血,全身衰竭以至死亡。多见于南美洲和非洲。
- 11.
黄疸释义:⒈因胆色素代谢障碍而使皮肤、眼巩膜、尿液等黄染的现象。见于黄疸性肝炎等。⒉也叫黄瘅、黄病。中医病证名。病因是湿热、寒湿、瘀血、血亏等。症状同。
- 12.
黄病释义:⒈指伤寒病。⒉通指黄疸病。
- 13.
黄症释义:黄疸病。
- 14.
黄瘅释义:见“黄疸”。
- 15.
黄胆病释义:黄疸病。 俗称黄病。
- 16.
黄锈病释义: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和茎上出现成条的黄色斑点,病株子粒不饱满,小麦易得此病。也叫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