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 [cháng ān dào]
1. 汉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长安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故名。南朝陈后主、徐陵和唐代韦应物、白居易等均写有此曲。句式长短错落不一。参阅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长安道 引证解释
⒈ 汉 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 长安 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故名。 南朝 陈后主、徐陵 和 唐 代 韦应物、白居易 等均写有此曲。句式长短错落不一。参阅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
长安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关繻释义:出入关隘的帛制凭证。语本《汉书·终军传》:“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 军 繻。”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繻,帛边也。旧关出入皆以传。传烦,因裂繻头合以为符信也。”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以其受异气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唐 薛能《长安道》诗:“关繻古若在,山岳累应成。”
- 2.
北雁释义:候鸟之一。因其每年秋分后由北南飞,故称。隋 江总《于长安道归还扬州》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唐 李白《南流夜郎寄内》诗:“夜郎 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疎。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明 马銮《过岳鄂王墓》:“父老几回悲北雁,风雷长是傍南枝。”
- 3.
十二道释义:唐 武德 初,关中 之地分为十二道。武德 三年改为十二军。《新唐书·兵志》:“武德 初……析 关中 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寧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涇州道、宜州道、皆置府。”
- 4.
山珍海味释义:也说山珍海错。山间海中出产的珍贵食品。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炰羔如折葵。” 海错:海味。
- 5.
新丰释义:县名。汉高祖 七年置,唐 废。治所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西北。本 秦 骊邑。汉高祖 定都 关中,其父太上皇居 长安 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 乃依故乡 丰邑 街里房舍格局改筑 骊邑,并迁来 丰 民,改称 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 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后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南朝 宋 鲍照《数名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 新丰。”南朝 陈后主《长安道》诗:“游荡 新丰 里,戏马 渭桥 傍。”唐太宗《重幸武功》诗:“列筵欢故
- 6.
箭服释义:亦称“箭室”。亦称“箭箙”。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檿弧,桑弓也。萁服,盖以萁草为箭服,近射妖也。”颜师古 注:“檿,山桑之有点文者也。木弓曰弧。服,盛箭者,即今之步叉也。萁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南朝 梁 刘孝威《结客少年行》:“居延 箭箙尽,疏勒 井泉枯。”南朝 梁 庾肩吾《被使从渡江》诗:“夜剑动星芒,秋朝惊箭服。”隋 何妥《长安道》诗:“车轮鸣凤辖,箭服耀鱼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乌嗥之雕弓,右 夏 服之劲箭”唐 司马贞 索隐:“案 夏羿,善射者。又服,箭室之名
- 7.
象罔释义:亦作“象网”。《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 知 索之而不得,使 离朱 索之而不得,使 喫詬 索之而不得也。乃使 象罔,象罔 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唐 赵嘏《成名年献座主仆射兼呈同年》诗:“曾失玄珠求 象罔,不将双耳负伶伦。”明 刘基《贺新郎·愁思》词:“赤水 珠沉迷 象罔,暗尘深、不见 长安道。”王闿运《秋醒词序》:“岂 象网 三求之后,将钧天
- 8.
赭汗释义:⒈面红流汗。《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⒉指骏马的汗水。南朝 梁元帝《长安道》诗:“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南朝 陈 张正见《门有车马客行》:“红尘扬翠轂,赭汗染龙媒。”⒊借指骏马。隋 辛德源《白马篇》:“金羈络赭汗,紫缕应红尘。”参见“赤汗”。
- 9.
连羣释义:⒈聚众。汉 张衡《西京赋》:“轻死重气,结党连羣。寔蕃有徒,其从如云。”《宋书·夷蛮传·荆雍州蛮》:“蛮无傜役,强者又不供官税,结党连羣,动有数百千人,州郡力弱,则起为盗贼。”⒉成群。隋 何妥《长安道》诗:“五陵多任侠,轻骑自连羣。”唐 卢纶《送信州姚使君》诗:“铜铅满穴山能富,鸿雁连羣地亦寒。”清 宋铣《敝车行》:“连羣畜肥骡,结队骋长轂。”
- 10.
韩康释义:汉 赵岐《三辅决录》卷一:“韩康,字 伯休,京兆 霸陵 人也。 常游名山,采药卖於 长安 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餘年。时有女子买药於 康,怒 康 守价,乃曰:‘公是 韩伯休 邪,乃不二价乎?’康 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遯入 霸陵山 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事亦见《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后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南朝 陈 徐陵《长安道》诗:“韩康 卖良药,董偃 鬻明珠。”唐 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韩康 虽復在人间,王霸 终思隐巖竇。”唐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