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实生 实生的意思
shíshēng

实生

简体实生
繁体
拼音shí shēng
注音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充满。【组词】:实心。充实。虚实。(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组词】:实话。实惠。实际(真实情况)。实践(实行;履行)。实体。实情。实施。实数。实事求是。名实相符。(3) 植物结的果。【组词】:果实。开花结实。(4) 富足。【组词】:殷实。富实。

shēng,(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组词】:诞生。滋生。生长。(2) 造出。【组词】:生产。(3) 活的,有活力的。【组词】: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组词】:众生。丧生。卫生。(5) 生活,维持生活的。【组词】:生计。生意。(6) 整个生活阶段。【组词】:一生。平生。今生。(7) 发出,起动。【组词】: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8) 使燃料燃烧起来。【组词】:生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组词】: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组词】:生饭。生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组词】:生疏。生客。生字。陌生。(12) 不熟练的。【组词】:生手。(13) 未经炼制的。生铁。(14) 硬。【组词】:态度生硬。生吞活剥。(15) 甚,深。【组词】:生怕。生疼。(16) 正在学习的人。【组词】:学生。门生。(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组词】:儒生。医生。(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组词】:小生。老生。武生。(19) 词尾。【组词】:好生休养。(20) 姓。

实生的意思

实生 [shí shēng]

1. 属性词。直接用种子播种培育的(苗木等):实生苗。实生毛竹造林。


实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地鸡毛释义:《一地鸡毛》原是一部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后被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
    • 2.
      万丈红尘释义:现实生活或者世俗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事情。 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万丈是形容俗世纷纷扰扰。
    • 3.
      三柱楹联释义:以三支或三支以上联语组合而成,能够充分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型对联艺术形式。
    • 4.
      丑化释义:把本来不丑的事物弄成丑的或形容成丑的:丑化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被丑化了。
    • 5.
      世俗化释义: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 6.
      云雾迷茫释义:形容云雾很浓。喻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此时自己正迷失在这些问题中,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很无措。
    • 7.
      人文精神释义: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 8.
      会话劫持释义: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你去市场买菜,在交完钱后你要求先去干一些别的事情,稍候再来拿菜;如果这个时候某个陌生人要求把菜拿走,卖菜的人会把菜给陌生人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这恰恰就是会话劫持的喻意。
    • 9.
      佛学释义:⒈即佛教哲学。通 常指包含在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来自古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后融合儒、道学说,形成中国佛 学的多种派别。基本特征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宣扬精神、意识第一性。把现实世界说成是无意义 的、假的,论证虚构的天国是真的理想世界,教人漠视现实生活,向精神世界寻求解脱。对宋明理学有 直接影响。⒉以佛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
    • 10.
      倾向性释义:⒈指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绪。⒉泛指对某方面的爱憎、褒贬倾向。
    • 11.
      公式化释义:⒈指文艺创作中套用某种固定格式来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不良倾向。⒉指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根据某种固定方式处理问题。
    • 12.
      升华释义:⒈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樟脑、碘、萘等都容易升华。⒉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艺术不就是现实生活,而是现实生活升华的结果。
    • 13.
      历史语词释义:表示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或现象而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词。如“御史”、“四望车”、“腰斩”等。这些语词只在叙述历史时使用。
    • 14.
      原型释义: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 15.
      反映释义:⒈反照,比喻把 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⒉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反映群众意见。⒊哲学范畴。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思想的过程 和结果。⒋心理学范畴。指动物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机能。如动物能凭一定的声音、气味 寻找食物等。
    • 16.
      和同释义: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韦昭 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朱熹 集注引 尹
    • 17.
      大泽释义:⒈大湖沼;大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宋 梅尧臣《送赵谏议知徐州》诗:“吕梁 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为导者误入大泽中,沮洳难行,人马多死。”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髮寒。”⒉即 大泽乡。《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 元年七月,陈涉 等起 大泽 中。”⒊大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李周翰 注:
    • 18.
      安徒生童话集释义:丹麦安徒生作于1835-1872年。其童话创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充满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想像和期望;而对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现象,则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作品的语言生动活泼,睿智幽默,又充分表现出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 19.
      宝卷释义: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寺院中“俗讲”发展而成,流行于明、清。形式上以韵文为主,夹杂一部分散文。内容上早期多为佛教故事,明以后逐渐取材于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如《梁山伯宝卷》等。

实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地鸡毛释义:《一地鸡毛》原是一部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后被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
    • 2.
      万丈红尘释义:现实生活或者世俗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事情。 红尘在古代时的原意是指繁华的都市。万丈是形容俗世纷纷扰扰。
    • 3.
      三柱楹联释义:以三支或三支以上联语组合而成,能够充分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型对联艺术形式。
    • 4.
      丑化释义:把本来不丑的事物弄成丑的或形容成丑的:丑化现实生活。 人物形象被丑化了。
    • 5.
      世俗化释义: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 6.
      云雾迷茫释义:形容云雾很浓。喻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此时自己正迷失在这些问题中,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很无措。
    • 7.
      人文精神释义: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 8.
      会话劫持释义: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你去市场买菜,在交完钱后你要求先去干一些别的事情,稍候再来拿菜;如果这个时候某个陌生人要求把菜拿走,卖菜的人会把菜给陌生人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但这恰恰就是会话劫持的喻意。
    • 9.
      佛学释义:⒈即佛教哲学。通 常指包含在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来自古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后融合儒、道学说,形成中国佛 学的多种派别。基本特征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宣扬精神、意识第一性。把现实世界说成是无意义 的、假的,论证虚构的天国是真的理想世界,教人漠视现实生活,向精神世界寻求解脱。对宋明理学有 直接影响。⒉以佛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
    • 10.
      倾向性释义:⒈指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绪。⒉泛指对某方面的爱憎、褒贬倾向。
    • 11.
      公式化释义:⒈指文艺创作中套用某种固定格式来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不良倾向。⒉指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根据某种固定方式处理问题。
    • 12.
      升华释义:⒈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樟脑、碘、萘等都容易升华。⒉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艺术不就是现实生活,而是现实生活升华的结果。
    • 13.
      历史语词释义:表示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或现象而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词。如“御史”、“四望车”、“腰斩”等。这些语词只在叙述历史时使用。
    • 14.
      原型释义: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 15.
      反映释义:⒈反照,比喻把 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⒉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反映群众意见。⒊哲学范畴。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思想的过程 和结果。⒋心理学范畴。指动物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机能。如动物能凭一定的声音、气味 寻找食物等。
    • 16.
      和同释义: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韦昭 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朱熹 集注引 尹
    • 17.
      大泽释义:⒈大湖沼;大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宋 梅尧臣《送赵谏议知徐州》诗:“吕梁 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为导者误入大泽中,沮洳难行,人马多死。”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髮寒。”⒉即 大泽乡。《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 元年七月,陈涉 等起 大泽 中。”⒊大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李周翰 注:
    • 18.
      安徒生童话集释义:丹麦安徒生作于1835-1872年。其童话创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充满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想像和期望;而对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现象,则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作品的语言生动活泼,睿智幽默,又充分表现出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 19.
      宝卷释义: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寺院中“俗讲”发展而成,流行于明、清。形式上以韵文为主,夹杂一部分散文。内容上早期多为佛教故事,明以后逐渐取材于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如《梁山伯宝卷》等。

实生造句

1.这篇作品平实生动,彷彿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

2.他在文章中生拉硬扯地把历史上的事物和现实生活进行类比,实在是拟于不伦。

3.那种幻想中的所谓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人云亦云,失去自我判断的信心及能力呢?

5.仙山琼阁,蓬莱仙岛等故事,都是古人勾画出来的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6.这篇作品平实生动,彷佛是从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

7.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绝非子虚乌有,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

8.在现实生活中你练习的越多,你用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

9.从生活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真实生动。

10.在现实生活中,要是能看到所有这些独一无二的造型竖立于现代都市,那该多么赏心悦目啊!

11.人的魅力,不在美丽的外表,而在于赋有内涵的内心;人的魅力,不在华而不实的美丽词藻,而在于矢志不渝的真心;人的魅力,不在喧闹的华丽场所,而在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现实生活。

12.影片中他常常扮演反面角色,现实生活中他可是个正直善良的人。

13.实生活,安定生活,波澜不惊,不断修行。

14.因为无能,因为软弱,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力量达到心理平衡。所以,才产生。

15.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16.引用一则典故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17.实生活是作家进行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

18.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去干自己的工作。

19.受伤了吧,已经不再幻想,转向踏实生活了。平平淡淡,好的留给你,有苦自己吞。

20.我们正在讨论用于现实生活的阅读的方法,应该会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

实生(shi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实生是什么意思 实生读音 怎么读 实生,拼音是shí shēng,实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实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