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正声 正声的意思
zhèngshēng

正声

简体正声
繁体正聲
拼音zhèng shēng
注音ㄓㄥˋ ㄕ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基本含义

指正确的声音或言论。

正声的意思

正声 [zhèng shēng]

1. 纯正的乐声。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正风。雅正的诗篇。

正声 引证解释

⒈ 纯正的乐声。

《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⒉ 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

《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

⒊ 正风。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国语词典

正声 [zhèng shēng]

⒈ 纯正无邪,合于韵律节拍的雅正音乐。

《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文选·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


正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2.
      严正释义:严肃正当;严肃公正:严正声明。持论严正。严正的立场。
    • 3.
      五夏释义: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嘆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五夏,《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
    • 4.
      化机释义:⒈变化的枢机。唐 吴筠《步虚词》之十:“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明 宋濂《傅幼学字说》:“三代圣人之所学者,大参乎天地,而小不遗乎事物,妙可以赞化机,而近不离乎云为。”清 赵翼《朔风》诗:“一笑化机谁识得,树方落叶鸟添毛。”⒉犹化工。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此词亦非正声,然其中有一片化机,未可浅视。”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絶句,右丞 之自然,太白 之高妙,苏州 之古澹,并入化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忽从天外开奇想,要向玄中夺化机。”
    • 5.
      十二律释义: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
    • 6.
      房内释义:⒈室内。《汉书·郊祀志下》:“夏,有芝生 甘泉殿 房内中。”晋 王嘉《拾遗记·吴》:“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⒉道家的房中术。三国 魏 曹植《辨道论》:“左慈 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参见“房中术”。⒊乐曲名。《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内十四调,宾祭用之。”胡三省 注:“帝龙潜时,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託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⒋妻子。《四游记·华光在萧家庄投胎》:“房内有孕怀胎,二十个月
    • 7.
      正声释义:⒈纯正的乐声。《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唐 刘肃《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章炳麟《辨诗》:“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文帝 尚云‘无復正声,不祥之大’。”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⒉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三国 魏 嵇康《琴赋》:“尔乃理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
    • 8.
      正声伎释义:指清商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 即宫调、商调、角调。《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戊辰,遣 江州 刺史 陈显达 镇 樊城。上虑朝野忧遑,力疾召乐府奏正声伎。”胡三省 注:“江 左以清商为正声伎。”
    • 9.
      淫声释义:淫邪的乐声。古代以雅乐为正声,以俗乐为淫声。
    • 10.
      真脉释义:⒈亦作“真脉”。 指正统。清 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足下试各取其全集读之,凡为三百年来选家所遗者,大抵皆出入 秦 汉 而为古人真脉所寄也。”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宋六十一家词选》载其小令数篇,洵《风》《雅》之正声,温 韦 之真脉也。”⒉见“真脉”。
    • 11.
      简素释义:⒈简约朴素。《宋书·裴松之传》:“松之 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旧唐书·唐临传》:“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於待物。”明 宋濂《方愚庵墓版文》:“生平奉养简素,不服紈綺,御一布袍,数年载不易,日不再肉,不治官事輒却肉不食,所守廉甚。”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一幕:“静子,二十一岁,温文静婉……简素的和服上罩着白色围裙。”⒉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和绢帛。亦指书写用品。《南史·文学传论》:“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轮扁 之言,未或能尽。”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由是正声
    • 12.
      繁絃急管释义:谓管弦之音繁密而急促。唐 钱起《玛瑙杯歌》:“繁絃急管催献酬,倏若飞空生羽翼。”元 萨都剌《百禽歌》:“繁絃急管耳厌闻,要听山中百禽语。”亦作“繁丝急管”、“繁弦急管”。唐 韦应物《酒肆行》:“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清 秋瑾《申江题壁》诗:“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希。”弦,一本作“絃”。
    • 13.
      缓声释义:⒈指柔缓的乐声或歌声。唐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清 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浩唱扇低槐市月,缓声衫动石头风。”⒉古乐律名。《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 14.
      长恨释义:⒈犹言遗恨千古。汉 扬雄《剧秦美新》:“所怀不章,长恨黄泉。”《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何意老志復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唐 韩愈《感春》诗之一:“三盃取醉不復论,一生长恨奈何许。”⒉指千古之遗恨。南朝 宋 鲍照《代东门行》:“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⒊唐 白居易 所作《长恨歌》的略称。唐 白居易《编集拙诗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 15.
      雅郑释义:正声和淫雅之声。雅,雅乐,宫廷音乐;郑,郑声,郑地音乐(儒家认为淫雅之音)

正声(zheng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正声是什么意思 正声读音 怎么读 正声,拼音是zhèng shēng,正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正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