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译 [yì yì]
1. 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英[free translation; paraphrase;]
意译 引证解释
⒈ 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引鲁迅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不久便选读童话,我以为不能算不对,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
⒉ 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引韩北屏 《非洲夜会·沿着尼日尔河的旅行》:“巴马科 是音译,如果按照当地语言意译的话,它就是‘ 鳄鱼河 ’。”
国语词典
意译 [yì yì]
⒈ 翻译外国文字,只译出大体的意义,而不逐字的翻译。相对于直译而言。
⒉ 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语言的词语。相对于音译而言。
反音译
意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切智释义: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
- 2.
一切有情释义:佛教指一切众生。有情,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为众生。
- 3.
万法释义: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 4.
三衣释义: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 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 5.
五明释义:⒈见“五明扇”。 ⒉梵语意译。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见《菩萨地持经》卷三。
- 6.
五藴释义:梵语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迴。又名“五阴”、“五众”。
- 7.
人生无常释义:意指人生变化不定,难以把握。无常梵语意译,意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忽生忽灭,不停地在变化。也作人身无常人事无常。
- 8.
伐阇罗释义: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 9.
修罗释义: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 意译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 印度 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住在海底,常与天神战斗。佛教采用其名,把它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 10.
俱胝释义:古印度数字系统内最大的数字,意译千万。
- 11.
僧伽罗磨释义: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 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 12.
僧伽阿难释义:意译作众喜。
- 13.
僧佉释义:梵语的音译。意译“数论”。古代 印度 哲学的一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转变为二十三谛;此外还有绝对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经典《数论颂》有 真谛 汉 译本,名《金七十论》。
- 14.
僧残释义:梵语的意译。音译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称为十三僧残。参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十三僧残》。
- 15.
僧王释义:⒈巴利文意译。 佛教称谓。⒉指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 16.
六度释义:⒈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⒉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
- 17.
共相释义:⒈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⒉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
- 18.
冒地释义:⒈谓触犯地神。 ⒉佛教语。梵语bodhi(菩提)的另一译音。意译正觉。
- 19.
利基战略释义:“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
- 20.
加持释义:梵语意译。 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