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 [zhū zhú]
1. 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宋苏轼,苏轼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
3. 铁树的别称。详“朱蕉”。
朱竹 引证解释
⒈ 朱笔画的竹,亦指红色的竹。朱笔画竹,始于 宋 苏轼,苏轼 在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画竹,别有风韵,后代仿效者颇多。 明 谈迁 《枣林杂俎·荣植》:“按朱竹世未之闻, 元 时 宋仲温 在试院卷尾以硃笔扫之,故 张伯雨 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
引管夫人 尝画悬崖朱竹……盖画中朱竹,不谓实有之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二:“《太平清话》云:‘朱竹古无所本’……然 闽 中实有此种,红如丹砂。”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朱竹墨菊》:“《赖古堂集》第八卷有《朱竹》诗,题下自注云:‘初但求之楮颖间,顷过 剑津 西山,数顷琅玕,丹如火齐,乃知此君亦戏着緋,因赋二首。’”
⒉ 铁树的别称。详“朱蕉”。
朱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宫县释义: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 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县”。县,“悬”的古字。《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宋书·乐志一》:“大明 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清 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浆酒藿肉独鄙夷,金奏宫县羞啽哢。”谭献《<明诗录>序》:“独其为诗,三
- 2.
平词释义:⒈犹平语。宋 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上曰:‘公武 言卿党 思退,朕谓平词出朕意。’固却其章,仍徙户侍矣。”参见“平语”。⒉即评话。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评话盛於 江 南,如 柳敬亭、孔云霄、韩圭湖 诸人,屡为 陈其年、余澹心、朱竹垞 所赏鉴。次之,季麻子 平词为 李宫保 卫 所赏。”
- 3.
弦词释义:⒈扬州 弹词的旧称。用 扬州 方言演唱,以三弦伴奏。清 乾隆 时已经流行。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季麻子》:“国朝 李斗《扬州画舫録》云,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孔云霄、韩圭湖 诸人,屡为 陈其年、余澹心、杜茶村、朱竹垞 所赏鉴,次之 季麻子 平词,为 李宫保 卫 所赏。又云,紫瘌痢 弦词,蒋心餘 为之作古乐府。”⒉絃詞:扬州弹词的旧称。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紫瘌痢 絃词,蒋心畬 为之作《古乐府》,皆其选也。”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人参客
- 4.
摘髭释义:摘取髭须。 喻轻而易举。语出 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清 姚鼐《奉答朱竹君筠用前韵见赠》:“连年摘髭取科第,射策彤庭语惊众。”
- 5.
摩厉释义:切磋,磨炼。 《国语·越语上》:“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元 安如山《曹将军》诗:“正当摩厉间,一鼓拔勍敌。”明 吾邱瑞《运甓记·诸贤渡江》:“干将摩厉,把王家社稷澄清。”清 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是时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
- 6.
斓斒释义:色彩错杂鲜明貌。唐 韩翃《少年行》:“千点斕斒喷玉驄,青丝结尾绣缠騣。”元 揭傒斯《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诗:“瑞锦斕斒迎花日,兼金条脱照芳春。”清 周亮工《朱竹》诗:“遥看巖下斕斒处,或是秋深桕叶多。”
- 7.
朱蕉释义:又称“朱竹”、“铁树”。直立、粗壮灌木,高一至三米。夏季开花,淡红至青紫色,间有淡黄色的。果实为浆果。为庭园观赏植物。
- 8.
疏儁释义:同“疏俊”。亦作“疎俊”。《宋史·刘攽传》:“为人疎儁,不修威仪。”清 姚鼐《朱竹君先生家传》:“先生初为 诸城 刘文正公 所知,以为疏儁奇士。”
- 9.
辈羣释义:谓与同辈相提并论。 清 姚鼐《祭朱竹君学士文》:“海内万士,於中有君。其气超然,不可辈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