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下令 下令的意思
xiàlìng

下令

简体下令
繁体
拼音xià lìng
注音ㄒㄧㄚˋ ㄌㄧ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组词】:下层。下款。(2) 等级低的。【组词】: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例句】:两下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组词】:下卷。下次。下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组词】:下山。下车。下马。下达。(6) 使降落。【组词】:下半旗。下棋。(7) 进入。【组词】:下海。(8) 投送。【组词】:下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组词】:下班。下课。(10) 谦辞。【组词】:在下。下官。(11) 颁布。【组词】:下令。(12) 攻克。【组词】:攻下。(13) 卸掉。【组词】:下货。把他的枪下了。(14) 用,投入精力。【组词】:下工夫。(15) 退让。【组词】:争执不下。(16) 做出判断。【组词】:下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组词】:打三下。(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下”、“年下”)。(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下”、“培养下”;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下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下去”、“停下来”)。(20) 少于。【例句】:不下二百人。(21) 动物生产。【组词】:鸡下蛋。

lìng líng lǐng, ◎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1)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组词】: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2) 古代官名。【组词】:县令。令尹。尚书令。(3) 使,使得。【组词】:令人兴奋。(4) 时节。【组词】:时令。节令。(5) 美好,善。【组词】: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6)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组词】: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7)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组词】:小令。如梦令。

基本含义

指领导或上级发布命令,下达指示。

下令的意思

下令 [xià lìng]

1. 下达命令,尤其根据正式的或强制的法规的命令。

法庭决议下令把那些人接到法庭审讯。

[ direct; give orders; ]

2. 发布命令。

下令举行罢工。

[ call; ]


国语词典

下令 [xià lìng]

⒈ 下达命令。

《文选·范晔·宦者传论》:「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闲。」
《三国演义·第九回》:「董卓即日下令还郿坞,百官俱拜送。」

命令 饬令


下令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命令释义:⒈上级对下级有所指示:连长命令一排担任警戒。 ⒉上级给下级的指示:司令部昨天先后来了两道命令。
    • 2.
      饬令释义:上级命令下级(多用于旧时公文):饬令查办。

下令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请求释义:⒈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请求援助。他请求上级给他最艰巨的任务。⒉所提出的要求:领导上接受了他的请求。

下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上事释义:⒈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⒉指君事,国事。汉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⒊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⒋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⒌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
    • 3.
      下令释义:下达命令;发布命令:下令出击。 下令解散。
    • 4.
      不谨释义:⒈不敬慎;不小心。 《管子·侈靡》:“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旧唐书·柳宗元刘禹锡传论》:“蹈道不谨,眤比小人。”清 王韬《淞隐漫录·陆碧珊》:“两家书札往来,輒以女婢 红于 为鸿雁,红于 偶不谨,为父女所得,大诧,絶不许女再往生家。”⒉指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郡兵番戍,室家留营多不谨,夫归輒首原,抗(蔡抗)下令,悉按以法,戍兵感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地夫人》:“不知何物淫昏,遂使千古下谓此村有污贱不谨之神。”⒊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明
    • 5.
      中山舰事件释义:也叫三二○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其亲信下令调共产党人李之龙担任舰长的中山舰到黄埔候用,随即反诬共产党“擅入黄埔”“阴谋暴动”。接着于3月20日拘捕了中山舰舰长等共产党员五十多人,又强迫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退出,并调动军队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这是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企图篡夺国民革命军领导权的阴谋事件。
    • 6.
      主柱释义:主柱和道士在宕山上炼丹,后来县令章君明下令封山,丹砂流出之后,主柱给县令炼丹,县令吃了后,五年就能飞了,后来一同上山,并最终一心向道。
    • 7.
      九丘释义:⒈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 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九州 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 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唐 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若夫 羽陵 遗策,汲冢 残书,倚相 之《八索》《九丘》,张华 之千门万户,莫不山藏海纳,学无所遗。”⒉指九州。宋 黄庭坚《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明 陈文烛《<少室山
    • 8.
      五厄释义: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 末年,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 师入 郢,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宋 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 9.
      令行禁止释义: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执行命令坚决迅速。《韩非子·八经》:“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 10.
      佣保释义:雇工。《后汉书·张酺传》:“盗徒皆飢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宋 陈亮《酌古论·封常清》:“及下令募兵,所得者皆市井佣保,可聚而不可用。”清 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石不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
    • 11.
      党锢之祸释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引起官僚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抨击宦官弊 政。宦官诬告李膺和诸郡生徒结成朋党,诽谤朝廷。公元166年桓帝刘志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后虽 释放,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党人”又被起用。后来灵帝刘 宏在宦官要挟下,杀了陈蕃,并于公元169年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陆续被牵连的有六七百人。公元 172年又一次逮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公元176年还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亲属,都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
    • 12.
      六月起义释义:法国1848年革命期间巴黎工人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 法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迫于工人压力,开办“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但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聚力量,阴谋打击工人阶级。6月22日,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失业工人走投无路。次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提出建立“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26日,起义失败。马克思称这次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 13.
      兵哗释义:兵士哗变。 明 史可法《致刘元平同年书》:“中秋别后抵 六安,遽有兵譁之事,盖因各将家丁零星不成伍,下令归併,遂有从中挑之者。”
    • 14.
      内史府释义:南唐 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开宝 ﹞五年,煜 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
    • 15.
      军帑释义:军用的库藏。《新唐书·藩镇传·刘悟》:“﹝ 刘悟 ﹞下令曰:‘入 鄆,人赏钱十万,听復私怨,财蓄恣取之,唯完军帑,违者斩。’”《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戍 桂州 者已六年,屡求代还,戡 言於 彦曾,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彦曾 从之。”
    • 16.
      北洋海军释义: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北方沿海建立的新式海军。 初由李鸿章主持,先在天津办水师学堂,后设立海军衙门,订购外国军舰,在旅顺和威海卫修建军港。至1888年正式编成北洋舰队,有兵舰二十余艘,军事训练全由外国军官操纵。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官兵英勇奋战,曾一度挫败日本侵略军。次年初,因李鸿章下令避免对日作战,严禁出海巡弋,北洋海军困守威海卫,被日舰围攻,全军覆没。
    • 17.
      区种释义:谓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播入种子。《后汉书·刘般传》:“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文选·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餘斛。”李善 注:“区,音鄔侯切。”宋 王安石《和蔡枢密南都种山药法》:“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金史·食货志五》:“承安 元年四月,初行区种法,男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种一亩,丁多者五亩止。”参见“区田”。
    • 18.
      召对释义: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 19.
      吐舌释义:⒈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⒉惊奇貌;惊恐貌。唐 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
    • 20.
      命偶释义:⒈与好运为偶。 谓命运好。⒉下令遴选配偶。

下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上事释义:⒈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⒉指君事,国事。汉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⒊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⒋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⒌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
    • 3.
      下令释义:下达命令;发布命令:下令出击。 下令解散。
    • 4.
      不谨释义:⒈不敬慎;不小心。 《管子·侈靡》:“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旧唐书·柳宗元刘禹锡传论》:“蹈道不谨,眤比小人。”清 王韬《淞隐漫录·陆碧珊》:“两家书札往来,輒以女婢 红于 为鸿雁,红于 偶不谨,为父女所得,大诧,絶不许女再往生家。”⒉指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郡兵番戍,室家留营多不谨,夫归輒首原,抗(蔡抗)下令,悉按以法,戍兵感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地夫人》:“不知何物淫昏,遂使千古下谓此村有污贱不谨之神。”⒊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明
    • 5.
      中山舰事件释义:也叫三二○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其亲信下令调共产党人李之龙担任舰长的中山舰到黄埔候用,随即反诬共产党“擅入黄埔”“阴谋暴动”。接着于3月20日拘捕了中山舰舰长等共产党员五十多人,又强迫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退出,并调动军队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这是蒋介石反对共产党、企图篡夺国民革命军领导权的阴谋事件。
    • 6.
      主柱释义:主柱和道士在宕山上炼丹,后来县令章君明下令封山,丹砂流出之后,主柱给县令炼丹,县令吃了后,五年就能飞了,后来一同上山,并最终一心向道。
    • 7.
      九丘释义:⒈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 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九州 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 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唐 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若夫 羽陵 遗策,汲冢 残书,倚相 之《八索》《九丘》,张华 之千门万户,莫不山藏海纳,学无所遗。”⒉指九州。宋 黄庭坚《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明 陈文烛《<少室山
    • 8.
      五厄释义: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 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 末年,长安 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 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 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 师入 郢,梁 萧绎 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宋 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 牛弘 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 9.
      令行禁止释义: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执行命令坚决迅速。《韩非子·八经》:“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 10.
      佣保释义:雇工。《后汉书·张酺传》:“盗徒皆飢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宋 陈亮《酌古论·封常清》:“及下令募兵,所得者皆市井佣保,可聚而不可用。”清 田茂遇《贫交行》:“君不见,古来英雄石不为佣保,叩角行歌石皓皓。”
    • 11.
      党锢之祸释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引起官僚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抨击宦官弊 政。宦官诬告李膺和诸郡生徒结成朋党,诽谤朝廷。公元166年桓帝刘志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后虽 释放,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党人”又被起用。后来灵帝刘 宏在宦官要挟下,杀了陈蕃,并于公元169年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陆续被牵连的有六七百人。公元 172年又一次逮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公元176年还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亲属,都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
    • 12.
      六月起义释义:法国1848年革命期间巴黎工人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 法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迫于工人压力,开办“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但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聚力量,阴谋打击工人阶级。6月22日,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失业工人走投无路。次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提出建立“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26日,起义失败。马克思称这次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 13.
      兵哗释义:兵士哗变。 明 史可法《致刘元平同年书》:“中秋别后抵 六安,遽有兵譁之事,盖因各将家丁零星不成伍,下令归併,遂有从中挑之者。”
    • 14.
      内史府释义:南唐 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开宝 ﹞五年,煜 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
    • 15.
      军帑释义:军用的库藏。《新唐书·藩镇传·刘悟》:“﹝ 刘悟 ﹞下令曰:‘入 鄆,人赏钱十万,听復私怨,财蓄恣取之,唯完军帑,违者斩。’”《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戍 桂州 者已六年,屡求代还,戡 言於 彦曾,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彦曾 从之。”
    • 16.
      北洋海军释义: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北方沿海建立的新式海军。 初由李鸿章主持,先在天津办水师学堂,后设立海军衙门,订购外国军舰,在旅顺和威海卫修建军港。至1888年正式编成北洋舰队,有兵舰二十余艘,军事训练全由外国军官操纵。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官兵英勇奋战,曾一度挫败日本侵略军。次年初,因李鸿章下令避免对日作战,严禁出海巡弋,北洋海军困守威海卫,被日舰围攻,全军覆没。
    • 17.
      区种释义:谓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播入种子。《后汉书·刘般传》:“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文选·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餘斛。”李善 注:“区,音鄔侯切。”宋 王安石《和蔡枢密南都种山药法》:“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金史·食货志五》:“承安 元年四月,初行区种法,男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种一亩,丁多者五亩止。”参见“区田”。
    • 18.
      召对释义: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 19.
      吐舌释义:⒈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⒉惊奇貌;惊恐貌。唐 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
    • 20.
      命偶释义:⒈与好运为偶。 谓命运好。⒉下令遴选配偶。

下令造句

1.唐朝建立五十年后,唐太宗下令偃武修文。

2.当局已下令,对暴动份子格杀勿论。

3.敌人人多势众,为保存革命实力,队长下令连夜撤离。

4.他顺从大家的意见,下令退到河那边死守。

5.当到达目的地时,队长下令全体队员提高警觉,步步为营,必求将屋子裡的匪徒一网打尽。

6.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耐心说服,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

7.刘颖兴奋地拍手下令,原本如丧考妣的众人一下满血复活,如打了鸡血一般,紧张地开始忙碌起来。

8.国王勃然大怒,下令把阿凡提和驴子关到一起。

9.当到达目的地时,队长下令全体队员提高警觉,步步为营,必求将屋子里的匪徒一网打尽。

下令(xial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下令是什么意思 下令读音 怎么读 下令,拼音是xià lìng,下令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下令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