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 [wáng yán]
1. 君王的言语、诏诰。
3. 指制诰之职。
王言 引证解释
⒈ 君王的言语、诏诰。
引《书·咸有一德》:“大哉王言。”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旧唐书·韩愈韦辞等传论》:“如俾之咏歌辛载,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
《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常言道:王言如天语,违背圣旨,罪该万死。”
⒉ 指制诰之职。
引唐 白居易 《举人自代状》:“文可以掌王言,学可以待顾问。”
《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独孤遐叔 累掌丝纶,王言无忝,访之舆望,僉谓通材。”
王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丝纶释义:⒈《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⒉钓丝。⒊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 2.
丝言释义:《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 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 3.
出纶释义:《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孔颖达 疏:“言纶粗於丝……綍又大於纶。”谓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后以“出纶”指帝王的诏命。
- 4.
多门释义:谓颁令之处很多。 《左传·襄公三十年》:“﹝ 陈 ﹞政多门。”杜预 注:“政不由一人。”《左传·昭公十三年》:“晋 政多门。”杜预 注:“政不出一家。”《宋书·王玄谟传》:“时朝政多门,玄谋 以严正不容,徙 青 冀 二州刺史。”《南史·梁纪上》:“‘六贵’……‘八要’,及舍人 王咺之 等四十餘人,皆口擅王言,权行国宪。帝谓 张弘策 曰:‘政出多门,乱其阶矣。’”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明皇 召诸学士宴於便殿,因酒酣,顾 李白 曰:‘我朝与 天后 之朝何如?’白 曰:‘天后 朝政出多门,国由姦倖
- 5.
尊齿释义:⒈敬重年长者。《孔子家语·王言》:“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⒉高龄。清 谭嗣同《仁学》一:“是以奸猾桀黠之资,凭借高位、尊齿、重望,阴行豪强兼并之术,以之欺世盗名焉。”⒊对人年龄的敬称。如:尊齿几何?
- 6.
小讳释义:幼时小名,多指帝王言。
- 7.
崇峻释义:⒈高大。 《孔子家语·六本》:“夫 釐王 变 文 武 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北齐书·冯子琮传》:“宫成,世祖 亲自巡幸,怪其不甚宏丽。子琮 对曰:‘至尊幼年,纂承大业,欲令敦行节俭……不宜过復崇峻。’”⒉引申为崇高庄严。《新唐书·刘祥道传》:“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所归,专责曹史,理有未尽。”
- 8.
帝纶释义:皇帝的诏命。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纶”。
- 9.
恩纶释义:犹恩诏。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宋 苏轼《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明 张居正《被言乞休疏》:“臣捧读恩纶,涕泗交集。”清 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今乃乙酉乡试之年,大布恩纶,开科取士。”参见“恩詔”。
- 10.
敕牒释义:⒈诏书的一种。 《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⒉授官的文书,委任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綾轴钱。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胡三省 注:“受敕牒以照验供职,苟得一时之禄利;告身,无其钱则不及取矣。”
- 11.
朴悫释义:《孔子家语·王言》:“士信民敦而俗朴,男慤而女贞。 ”后因以“朴慤”谓人诚实谨慎。
- 12.
清要释义:⒈清简得要。 《书·周官》“夏 商 官倍,亦克用乂”孔 传:“禹 汤 建官二百,亦能用治,言不及 唐 虞 之清要。”⒉谓高显重要的政务。《三国志·吴志·王蕃贺邵等传评》:“贺邵 厉志高洁,机理清要。”《初学记》卷十一引《宋泰始起居注》:“王言之职,总司清要。”⒊谓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唐 韩愈《永贞行》:“郎官清要为世称,荒郡迫野嗟可矜。”宋 赵昇《朝野类要·清要》:“职慢位显谓之清,职紧位显谓之要;兼此二者,谓之清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今以怜才,拔充清要;宜洗心供职,勿
- 13.
王纶释义:天子的诏令。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唐 张说《梁国公姚崇神道碑》:“再三军国,一二訏謨。戎柄尤重,王纶最枢。”
- 14.
王音释义:王言。 指天子诏令。
- 15.
甲拆释义:亦作“甲坼”。 前蜀 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诗之四:“春力遍时皆甲拆,王言闻者尽光辉。”
- 16.
目笑释义:⒈目视而窃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 竟与 毛遂 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司马贞 索隐引 郑玄 曰:“皆目视而轻笑之。”清 钱谦益《四川叙州府兴文县知县张振德赠光禄寺卿谥烈愍制》:“制词日陋,王言日轻,閒与诸老言之,相视目笑而已。”严复《有如三保》:“则强者必怒于形,弱者必怒于色;而黠者且目笑而存之,其心以为自 中国 驱夷无术,汉 奸孔多,利在变法,取已成之制度,而纷更之,因势乘便,以规富贵,故为此不可知未曾有之危词,助彼族相恫愒。”⒉犹眉开眼笑。金 元好问《杏花杂诗》之三:“长年
- 17.
秽杂释义:⒈秽亵。 《北齐书·冯翊王润传》:“润 美姿仪,年十四五,母 郑妃 与之同寝,有秽杂之声。”《旧唐书·彭偃传》:“唯有僧尼,颇有秽杂。”宋 孔平仲《续世说·黜免》:“五代 李知损 仕 晋,以受赂謫 均州;仕 汉,以使 江 淮 行止秽杂,謫 棣州 司马。”金 王若虚《文辨》:“夫制誥王言也,而寓秽杂戏侮之言,岂不可罪哉!”⒉污浊而杂乱;杂乱。明 袁宏道《范长白》:“吏道秽杂如此,身非木石,安得不病,病又安得不即归也?”清 叶廷琯《吹网录·汉书古今人表》:“今 明 监本与 汲古阁 本皆无之,或后人亦因其秽杂,
- 18.
第下释义:犹门下、阁下。古代多用于对长官的敬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张法顺 谓之曰:‘…… 桓氏(桓玄)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吴 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犹言门下、閤下之类。”《隋书·百官志上》:“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谓人为明公、閤下之类﹞亦可谓之第下。张浩 谓 元显 为第下。”明 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
- 19.
纶綍释义:《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 注:“言言出弥大也。”孔颖达 疏:“‘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者,亦言渐大,出如綍也。綍又大於纶。”后因称皇帝的诏令为“纶綍”。
- 20.
纶言释义:《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郑玄 注:“言言出弥大也。”后因以“纶言”为帝王诏令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