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 [liù gēn]
1. 佛教用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罪恶之根。
例六根不除。
六根清净。
英[(Buddha)the six senses:eye,ear,nose,tongue,body and mind;]
六根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为能生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
引《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寳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
⒉ 泛指五官四肢。
引《四游记·华光占清凉山》:“华光 当天发下誓愿曰:‘ 华光 若寻见得母亲,不来归依佛道,伏侍师父, 华光 六根不得齐全。’”
《传统相声集·八扇屏》:“王佐 所到之处,不准阻拦于他,他乃六根不全一苦人。”
国语词典
六根 [liù gēn]
⒈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
引《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六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根释义:⒈谓草木的一个根茎。⒉犹一株;一条。用于细长之物。⒊佛教语。眼耳等六根之一。
- 2.
中中释义:⒈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孔 传:“赋第五。”⒉中等;一般。宋 何薳《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⒊不偏不倚貌。宋 苏辙《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 3.
交报释义:⒈佛教语。谓眼、耳、鼻、舌等六根交互受报。⒉泛指报应。
- 4.
八犍度释义:谓佛教分诸法为八类(犍度,梵语法聚的意思):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等。二、结使犍度(结使,烦恼的意思)。有三结、五盖乃至百八烦恼之说。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说十善、十恶等业行。五、大犍度,说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说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说四禅、四定之禅定。八、见犍度,说断、常二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亦省作“八犍”。
- 5.
八识释义: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天地八阳神咒经》:“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舍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孙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 6.
六入释义: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 7.
六尘释义:佛教名词。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此六境与六根相接,则染污净心,故名尘。
- 8.
六弦琴释义:弦乐器,有六根弦。一手按弦,一手拨弦。也叫吉他。
- 9.
六情释义:⒈人的六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恶。⒉指廉贞、宽大、公正、奸邪、阴贼、贪狼六种性情。古代数术家据阴阳五行,由喜、怒、哀、乐、好、恶推演而出。谓恶行廉贞,寅午主之;喜行宽大,巳酉主之;哀行公正,戌丑主之;乐行奸邪,辰未主之;怒行阴贼,亥卯主之;好行狼贪,申子主之。见《汉书·翼奉传》。⒊人的六种情欲。⒋犹六义。⒌犹六根。
- 10.
六根互用释义:佛教谓六根清净者,任何一根均可产生他根的功能,迭相为用。如耳视、目听之类。见《法华论》等。
- 11.
六根清净释义: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 12.
六根清浄释义: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浄”。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浄。”《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浄,與汝剃除,免得争競。”清 李渔《奈何天·狡脱》:“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浄。”
- 13.
六根清静释义: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 14.
六根释义:佛教名词。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由眼、耳等对于色、声能生起感觉,故名根。
- 15.
六用释义:佛教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功能。宋 苏轼《明日南禅和诗不到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之一:“自从一生二,巧歷莫能衍。不如袖手坐,六用都怀卷。”宋 范成大《习闲》诗:“习閒成懒懒成痴,六用都藏缩似龟。”清 姚鼐《答朱石君中丞次韵》:“衰年薝卜甫闻香,那得全将六用藏。”
- 16.
六窗释义:犹六根。
- 17.
六结释义:佛教语,指以一巾编系六结,喻唯一之真性因妄执分别而结为六根。
- 18.
六识释义: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前六识”。
- 19.
六贼释义:⒈谓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⒉指北宋末之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六人。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钦宗纪》。⒊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见《楞严经》卷四。⒋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谓此六根妄逐尘境,如贼劫财。
- 20.
十二处释义:旧译“十二入”。 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