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罪 [gōng zuì]
1. 功劳与罪过。
例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念奴娇·昆仑》
英[merits;]
功罪 引证解释
⒈ 犹功过。
引《司马法·定爵》:“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詔。”
《后汉书·荀悦传》:“善恶要乎功罪,毁誉効於準验。”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説。”
国语词典
功罪 [gōng zuì]
⒈ 功劳和罪过。
例如:「他擅自出兵,虽然打了胜战,却只是功罪相抵罢了。」
功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居易释义:⒈犹平安,平易。 《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郑玄 注:“易,犹平安也。”《晋书·刘颂传》:“今人主能恆居易执要以御其下,然后人臣功罪形于成败之徵,无逃其诛赏。”⒉处于平常情况。唐 元稹《与史馆韩侍郎书》:“且夫辨所从於居易之时,坚直操於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⒊方言。犹简单。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我看也算了,难得的是他并不挑精,年纪轻,气力足,性子真,人口又居易,上无大,下无小,一过门就当家立户。”
- 2.
正俗释义:⒈匡正风俗。《礼记·曲礼上》:“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孔颖达 疏:“熊 氏云:教谓教人师法,训谓训説义理。以此教训,正其风俗。”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协律揔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善恶要乎功罪,毁誉效於準验,听言责事,举名察实,无或诈伪以荡众心;故俗无姦怪,民无淫风。是谓正俗。”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輒谓伤忠厚焉。”⒉谓文字的正体与俗体。清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凡例
- 3.
监军释义:古代官名。唐以前为临时差遣,唐后期于各镇及出征讨叛之军中,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以御史等官为之,掌稽核功罪赏罚。清代废。
- 4.
计功量罪释义:指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 5.
议恤释义:⒈亦作“议恤”。 对立功殉难人员,评议其功绩,给予褒赠抚恤。明 吴尚默《核叙平蜀功罪疏》:“皆委身殉国,置成败利钝於弗顾者,所当照例从优议卹,以旌忠勤者也。”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同治 三年,护理 浙江 巡抚、布政使 蒋公 益澧 以其事闻,詔从优议恤。”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楚材兵轮管带首先开砲之 孟宪德,业已病故,不及身邀显擢,仅得从优议卹。”⒉见“议卹”。
- 6.
辞竈释义:旧俗称送灶神上天为“辞灶”。在腊月廿三或廿四日举行。清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礼,夏祀灶,今以季冬。虽与古异,实本功令,乃云灶神於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餳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愚诬之甚,盖惑於晦日上天之説,遂误以祠为辞耳。”参见“送灶”。
- 7.
违倍释义:违背。倍,通“背”。宋 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於人;不待之於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革命军约法>问答》:“若曰传教通商,当与保护,实条约之明文不可违倍,为问此条约者,汉 政府与外人订之耶?抑 满 政府为 中国 政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