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君 [shí jūn]
1. 当时或当代的君主。
3. 龟的别名。
时君 引证解释
⒈ 当时或当代的君主。
引汉 张衡 《四愁诗》序:“﹝ 屈原 ﹞思以道术相报貽於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夫渊源正大之理,不於事物而达之,则 孔 孟 之学真迂阔矣,非时君不用之罪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苏 氏此説虽主为时君用人而言,非正为此书而发。”
⒉ 龟的别名。
引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称时君者,龟也。”
时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示释义:古时君主昭示臣民的五件事:《逸周书·成开》:“五示:一,明位示士;二,明惠示众;三,明主示寧;四,安宅示孥;五,利用示产。”
- 2.
壸奥释义:⒈阃奥。壸谓宫巷,奥谓室隅。比喻事理的奥秘精微。《汉书·叙传上》:“皆及时君之门闈,究先圣之壼奥。”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宫中门谓之闈,宫中巷谓之壼。”唐 白居易《礼部试策》之三:“古先哲王之立彝训也,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旧唐书·白居易传》:“臣观 元 之制策,白 之奏议,极文章之壼奥,尽治乱之根荄。”清 张惠言《祭金先生文》:“先生精研,思约理积。掉头庌廡,壼奥独辟。”⒉壶闱,内宫。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以其罪戾之餘
- 3.
大祥释义: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朞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 注:“又,復也。”贾公彦 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復朞也。”汉 魏 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 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羣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
- 4.
奥灶释义:喻当道贵宠。《论语·八佾》:“王孙贾 问曰:‘与其媚於奥,寧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奥,内也,以喻近臣;灶以喻执政。”邢昺 疏:“天以喻君,获犹得也。我道之行否由於时君,无求於众臣。如得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圣人举天以敌奥灶。”
- 5.
官族释义:⒈谓以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姓,如 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 之类。《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杜预 注:“谓取其旧官旧邑之称以为族,皆禀之时君。”⒉官宦世家。《晋书·索靖传》:“索靖 字 幼安,敦煌 人也。累世官族,父 湛,北地 太守。”唐 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我外祖 睦阳 郑公,讳 济,官族甲天下。”
- 6.
昭洗释义:昭雪;洗清。唐 权德舆《世祖封不义侯议》:“﹝时君﹞则当録念功用,昭洗瑕秽。”宋 苏辙《代李谏议谢二府启》:“不竢辩明,坐获昭洗,枯根再生於时雨,败舟获济於惊澜。”《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虽如 吕公著 …… 王古 辈,尚未沾昭洗之泽,其他可不言而知也。”
- 7.
流沔释义:流连沉溺。《史记·乐书》:“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於丧身灭宗,并国於 秦。”清 方苞《又书<乐书>序后》:“自 郑 音之兴,歷数百年,更三代,而时君世主,无不流沔於此。”
- 8.
监国释义:指君主外出时,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 有时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亲近代行职务,也称监国。此外,君主本身尚在而准备传位于嗣子,往往嗣子先称监国,然后正式称帝。
- 9.
给扶释义:给予扶侍之人。古时君主赐给大臣的一种礼遇。
- 10.
缉拾释义:收集编次。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始 尧 舜 时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歷 夏、殷、周 千餘年,仲尼 缉拾、选练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无闻焉。”
- 11.
解骑释义:⒈下马。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⒉会骑马。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俄某与三四人追及,审视正其妻也。但妻不解骑,是日亦无由至郊外,且疑且怒。”
- 12.
赦令释义: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
- 13.
转危爲安释义:把危险转化为平安。 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战国 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宋 杨万里《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陛下及太子父子之亲,可以无纤芥之疑矣。古人所谓转败为功,转危为安於此在矣。”明 刘基《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况公之言,德宗 不尽用也,而仅用其一二,犹足以转危为安,易败为功。”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三日之内,倘能自知痛悔,先缴枪械,率众来归,尚可转危为安。”
- 14.
运亡爲存释义:犹言救亡图存。汉 刘向《<战国策>序》:“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 15.
选练释义:⒈选拔训练。《韩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絶灭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吕氏春秋·简选》:“选练角材,欲其精也。”《汉书·李寻传》:“宜少抑外亲,选练左右,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选练武卫,招募猛士。”⒉挑选提炼。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始 尧 舜 时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歷 夏、殷、周 千餘年,仲尼 缉拾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餘无闻焉。”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任何
- 16.
雠閲释义:亦作“讐阅”。 校阅。明 文徵明《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卢君墓表》:“又尝奉命典试 江 右,讐閲明审,取舍惟公。”清 姚鼐《翰林院庶吉士侍君权厝铭》:“是时君已得疾,而讐閲不懈。”
- 17.
饥乏释义:⒈飢饿困乏。 《史记·平準书》:“其明年,山 东被水菑,民多飢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宋 洪迈《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⒉飢饿困乏。饥,通“飢”。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餘,行人无饥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