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洞然 洞然的意思
dòngrán

洞然

简体洞然
繁体
拼音dòng rán
注音ㄉㄨㄥˋ ㄖㄢˊ
结构AB式
词性拟声词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òng tóng,(1) 窟窿,深穴,孔。【组词】: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2) 打洞,打成洞(穿透)。【例句】:一狼洞其中。(3) 透彻地,清楚地。【组词】:洞悉。洞穿。(4)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rán,(1) 对,是。【组词】:然否。不然。不以为然。(2) 以为对,答应,信守。【例句】: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3) 这样,如此。【组词】:当然。然后。然则。(4) 表示一种语气(①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②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5)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组词】:显然。忽然。飘飘然。(6) 同“燃”。

基本含义

形容心境开朗,豁达无忧。

洞然的意思

洞然 [dòng rán]

1. 明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brilliant; become clear;]

洞然 引证解释

⒈ 贯通貌。

蒋一葵 《长安客话·恶峪》引 明 顿锐 《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心有是神,则触处洞然,故曰‘声入心通’。”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説正义而已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诗人能高其志,不为环境所左右,澄然清明,洞然无际,不殉于物,不蔽于情,那么由第二种诗可以进至第一种诗。”

⒉ 穿透貌。

清 袁祖志 《随园琐记》:“﹝ 陈阿六 ﹞遂率贼用洋枪轰击兄柩三百餘创,前后洞然。”

⒊ 清楚明了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老僧遂於闇室中置五色綵於架,令( 黄彻 )视之……旬后,依稀认其白者。后半载,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
清 顾炎武 《与杨雪臣》:“人苟徧读五经,略通史鑑,天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今试总观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

⒋ 通亮貌。

《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
明 归有光 《项脊轩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冰心 《往事(二)》四:“忽然如同揭开殿顶,射下一道光明来,殿中洞然。”

⒌ 亦作“洞燃”。火熊熊燃烧貌。

五代 齐己 《赠持<法华经>僧》诗:“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
宋 苏轼 《磨衲赞》:“劫火洞然,此衲不坏。”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银山》:“劫火或洞然,此山无变坏。”

⒍ 心地坦白磊落貌。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叶适 《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临絶视 度 而笑, 度 指其心曰:‘得非能於此洞然乎?’”
明 李贽 《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⒎ 空虚貌。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登岸拜奠毕,归视舟中洞然。”
王国维 《文学小言》:“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

⒏ 象声词。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⒐ 恭敬貌。

《荀子·非十二子》:“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杨倞 注:“洞然,恭敬之貌。”
《淮南子·本经训》:“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


国语词典

洞然 [dòng rán]

⒈ 空空洞洞的样子。

唐·皇甫枚《王知古》:「食顷,而震方洞然,心思稍安。」

⒉ 明白清楚。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〇》:「敢此上问,不知李某罪起于何处?愿得副大使明白数他的过误,使某心下洞然。」


洞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万里决疑释义:佛学,来源:唐·大隋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参扣遍历山川,至于万里。
    • 2.
      充然释义:⒈满足貌。 唐 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坐于罇俎之南,鼓 有虞氏 之《南风》……及暮而退,皆充然若有得也。”明 方孝孺《郑处士墓碣铭》:“开门授徒,学者闻其讲説,各充然若有得。”清 姚鼐《郑大纯墓表》:“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蕷,君意顾充然。”⒉犹浩然。盛大貌。明 方孝孺《赠王生序》:“王生 年二十餘,调为 寧海 关市吏,其容凝然,其气充然,其守甚确。”明 李贽《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 3.
      劫火释义:⒈亦作“刧火”。 亦作“刦火”。亦作“刼火”。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唐 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宋 李纲《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清 龚自珍《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⒉借指兵火。清 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
    • 4.
      斑瑕释义:斑点与瑕疵。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附《朱子晚年定论序》:“间尝以语同志,而闻者竞相非议,目以为立异好奇。虽每痛反深抑,务自搜剔斑瑕,而愈益精明,的确洞然,无復可疑。”
    • 5.
      洞燃释义:见“洞然”。
    • 6.
      犂然释义:⒈亦作“犁然”。犹释然。自得貌。《庄子·山木》:“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犂然有当於人之心。”一本作“犁然”。陈鼓应 今注引 焦竑 曰:“犂然,如犂田者,其土释然也。”一说犹栗然。见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说。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十:“少陵 古诗,有歌行吟叹之异名,每与能诗者求其别,讫未尝犂然当于心也。”⒉明察,明辨貌。明 张居正《贺朱镇山重膺殊恩序》:“凡古今隆替,名物隐賾,一叩之,罔不犂然辨,洞然析,
    • 7.
      疏达释义:⒈亦作“疎达”。 豁达;开朗。《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丛子·陈士义》:“今 东閭子 疏达亮直,大丈夫也。”宋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为人疎达自信,持之以谦。”宋 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君既故人,而简易疎达,表里洞然,余固甚乐之。”⒉通达。《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汉书·刘向传》:“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 汉 家之德,崇 刘 氏之美。”宋 叶适《齐云楼》诗:“湖山西南维,江
    • 8.
      神光释义:⒈神异的灵光。《楚辞·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鬼火兮荧荧。”原注:“神光,山川之精能为光者也。”《汉书·郊祀志下》:“西河 筑 世宗庙,神光兴於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宋 苏轼《谷庵铭》:“谷庵之中空无物,非独无应亦无答,洞然神光照毫髮。”明 唐顺之《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刘大白《爱》诗:“如其你愿长住在我底爱里,我用我满心的爱底神光,笼罩着你。”⒉精神;神采。《素问·本病论》:“神既失守,神光不聚。”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清 李
    • 9.
      铁牀释义:⒈烧红的铁板床。古代亦用作刑具。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唐 冯贽《云仙杂记·羔羊挥泪》:“程皓 以铁床熁肉,肥膏见火,则油燄淋漓。”唐 拾得《诗》之二六:“纵不入鑊汤,亦须卧铁牀。”清 黄遵宪《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离宫深处即地狱,铁牀汤鑊穷烹煎。”钱仲联 笺注引旧注:“《南汉春秋》:中宗 既谋 殤帝 自立……设鑊汤、铁牀、刳剔等刑,号曰生地狱。”⒉铁制的睡床。如:这间集体宿舍共有四张铁床。

洞然(dongr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洞然是什么意思 洞然读音 怎么读 洞然,拼音是dòng rán,洞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洞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