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拟 [cǎo nǐ]
1. 起草;初步拟出。
例草拟文件。
英[draft; prepare; draw up;]
草拟 引证解释
⒈ 起草;初步设计。
引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南后 :国王已经听信了 屈原 的话,要和 齐国 重申和亲的盟约,已经叫你们在草拟国书了。”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白大夫 正伏在桌子上在审视他亲自草拟的特种外科医院的计划。”
国语词典
草拟 [cǎo nǐ]
⒈ 起拟草稿。
例如:「草拟大纲」。
近起草
草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世掌丝纶释义: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 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
- 2.
书诏释义:诏书;草拟诏书。
- 3.
代言释义:⒈谓代天子草拟诏命。语出《书·说命上》“恭默思道,梦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宋 楼钥《送王正言守永嘉》诗:“使君读残万卷书,古事今事俱了了,便应珥笔侍天陛,不然代言登凤沼。”《宋史·綦崇礼传》:“﹝ 崇礼 ﹞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明 张居正《谢召见疏》:“俾之在阁调理,代言备问,诚之职也。”⒉代表某方面发表言论。参见“代言人”。
- 4.
典诰释义:⒈《尚书》中《尧典》、《汤诰》等篇的并称。亦泛指经书典籍。⒉指典章诏令一类文字。⒊指草拟诏令的官职。
- 5.
制诰释义:⒈皇帝的诏令。⒉指承命草拟诏令。
- 6.
宿构释义:⒈预先构思、草拟。多指诗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宋 周密《齐东野语·降仙》:“降仙之事,人多疑为持箕者狡獪,以愚旁观,或宿构诗文,託为仙语。”茅盾《动摇》八:“而满心想独建殊勋的 胡国光 也深恐别人捷足先得,便迫不及待地在最近的县党部会议中提出了他的宿构的议案了。”⒉事先谋划准备。《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共至 夏口”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羽 若果有此劝而 备 不肯从者,将以 曹公 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⒊宿搆:预
- 7.
批敕释义: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 8.
拟制释义:⒈比拟其规模制度。 《宋书·江夏王义恭传》:“修治馆宇,拟制 东城。”⒉草拟制订。如:下年度计划正在着手拟制。
- 9.
拟议释义:⒈事先的考虑:事实证明了他的拟议是完全正确的。⒉草拟:小组一致通过了他所拟议的工作计划。
- 10.
敷妙释义:谓草拟诏书。语本 南朝 梁 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寅亮大宝,敷纶妙秘。”唐 骆宾王《畴昔篇》:“果乘驄马发嚣书,復道郎官稟纶詔……高门有閲不图封,峻笔无闻敛敷妙。”参见“敷纶”。
- 11.
权书释义: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 12.
画日释义:⒈唐 制,皇太子监国,下令书则画日,犹天子画可。 《新唐书·百官志四上》:“皇太子监国,下命书则画日,至春坊则庶子宣传,中舍人奉行。”⒉宋 制,行吉礼时,由太卜署预择一祭祀之日,称“画日”。《宋史·礼志三》:“景德 三年,龙图阁 待制 陈彭年 言:‘伏覩画日,来年正月三日上辛祈穀,至十日始立春……郊祀昊天,以祈嘉穀,当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宋史·礼志十一》:“真宗 景德 三年正月,画日乙卯孟享太庙。”⒊指为帝王草拟诏令。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富贵诗有絶妙者,如…… 元 人:‘袖中笼得朝天笔,
- 13.
票红释义:明 清 时,内阁学士草拟票旨进呈皇帝裁定,由皇帝亲自(或由司礼监宦官代)以硃笔批出,称为“票红”。
- 14.
秘书院释义:清 代内三院之一。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摘录各衙门疏状,传布帝王命令及草拟祭文等。
- 15.
立制释义:⒈建立制度。⒉阐述王命;草拟制诰。
- 16.
素构释义:犹宿构。谓预先构思、草拟。《新唐书·后妃传上·上官昭容》:“婉儿 始生,与母配掖廷。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 召见,有所制作,如素构。”《新唐书·后妃传上·薛收传》:“收 为书檄露布,或马上占辞,该敏如素构。”《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 李贺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 始闻未信,过其家,使 贺 赋诗,援笔輒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 17.
纂拟释义:编写草拟。伧父《立宪运动之进行》第二节:“自筹备年限缩短以后,朝旨派 溥伦、载泽 纂拟宪法。”
- 18.
纶掖释义:犹纶阁。中书省的别称。中书省为草拟诏令之所,唐 时称为右掖。
- 19.
翰林释义: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 20.
草制释义:草拟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