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乱 [bì luàn]
1. 躲避战乱。
避乱 引证解释
⒈ 躲避战乱。
引《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诸葛瑾 字 子瑜,琅邪 阳都 人也, 汉 末避乱 江 东。”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陶》:“大中 中,避乱入 洪州 西山,学神仙咽气有得,出入无间。”
《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无意之中,却説起一个亲事,是 江 南 叶 姓的女儿,避乱随母,依个胞叔,远宦 长安。”
国语词典
避乱 [bì luàn]
⒈ 逃离乱世。
引《三国志·卷五二·吴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
《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
近避难 避秦
避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土团释义:由当地人组成的武装集团。《新唐书·王式传》:“集土团诸儿为向导,擒 甫 斩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元年》:“军士八百,外有土团五百人。”胡三省 注:“团结土人为兵,故谓之土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由此威声大震,远近避乱者从之如市,得土团三百餘人。”《花月痕》第四六回:“一日提督府兵丁,抢人家妇女,土团不依,闹起事来,幕中朋友説,须地方官弹压。”
- 2.
塞途释义:堵塞道路。形容人多拥挤。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时民避乱,扶老携幼,塞涂而来。”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京师是日,不但游人塞途,而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集者不下数万。”郭希仁《从戎纪略》附《钱君定三传》:“元(杨调元)归,权厝于 八仙庵,弔者塞途。”
- 3.
夷皓释义:伯夷 和 商山 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君而隐遁,古称高节之士。
- 4.
守故释义:⒈守旧;保持原状。三国 魏 曹植《上疏陈审举之义》:“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元 璋 恐不免於难,乃诣伽蓝卜珓,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因祝曰:‘岂欲予从群雄倡义乎?’果大吉。”⒉守待故人。南朝 梁 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直为闺中人,守故不要新。”
- 5.
张协释义:西晋文学家。 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与兄张载、弟张亢合称“三张”,其文学成就高于二人。曾任河间内史,后避乱辞官,卒于家中。作品以《杂诗》十首最著名。明人辑有《张景阳集》。
- 6.
毛女洞释义:华山 洞名。传说中仙人 毛女 所居。清 赵翼《冲祐宫》诗:“路疑 毛女洞,地是羽人家。”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四千五百馀年元鹤》:“今 华山 有 毛女洞,相传 毛女 是 秦始皇 时宫人,避乱入山。”参见“毛女”。
- 7.
水市释义:水边的市集。唐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水市通闤闠,烟村混舳艫。”宋 范成大《浙东舟中》诗:“鱼盐临水市,烟火隔江村。”明 李东阳《沧浪吟》:“亦知在兴不在物,江村水市徒纷纷。”清 吴伟业《避乱》诗:“水市湾头见,溪门屋后偏。”
- 8.
登楼释义:⒈上楼。南朝 宋 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宋 戴复古《无策》诗:“老觉登楼懒,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荷生 道:‘正是,我们何不登楼一望。’”⒉指 汉 末 王粲 避乱客 荆州,思归,作《登楼赋》之事。唐 杜甫《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 王粲,中年召 贾生。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宋 陆游《秋望》诗:“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金 元好问《邓州城楼》诗:“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元 戴良《怀宋庸庵》诗:“祖逖 念时空击檝,仲宣 多难但登楼。”参
- 9.
秦客释义:⒈指从 秦 地来的人。 《国语·晋语五》:“有 秦 客廋辞於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⒉指 秦 时避乱移居 桃源洞 之人。借指避世隐居之士。唐 韩愈《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秦 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⒊指 秦 弄玉 之夫 萧史。唐 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西施 因网得,秦 客被花迷。”冯浩 笺注引 朱鹤龄 曰:“《列仙传》、《水经注》俱云 萧史 吹簫,能致白鹤、孔雀,自是用 秦楼 萧史 事。”叶葱奇 注疏:“秦 客即指 萧史,这里借来指 孙 韦。”
- 10.
紫芝曲释义:相传 秦 末 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 11.
辽东帽释义:三国 魏 管宁 学行皆高,避乱 辽东,“常著皁帽,布襦袴”,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 12.
逃乱释义:逃难;避乱。
- 13.
逃秦释义:犹避 秦。 避乱。
- 14.
遁秦释义:⒈谓逃避秦的苛政。⒉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 15.
陶穴释义:⒈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传:“陶其壤而穴之。” 郑玄 笺:“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 清 孙枝蔚 《避乱杂述》诗之一:“夜行昼仍伏,陶穴暂可处。不道腹中饥,但言行路苦。”⒉指墓穴。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
- 16.
霍山释义:⒈在山西省霍县东南。 ⒉安徽天柱山的别名。在安徽省潜山县。⒊在今广东省龙川县东北。传说秦时有霍龙避乱隐居于此,遇真人给他金液还生丹,功成仙去。后人因以霍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