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律 [liù lǜ]
1. 黄钟(C),2.大吕(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2. 太簇(D),4.夹钟(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3. 姑洗(E),6.中吕(F),7.蕤宾(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4. 林钟(D),9.夷则(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5. 南吕(A),11.无射(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6. 应钟(B),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英[ six bamboo pitch pipes among the twelve; ]
六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参见“十二律”。
引《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司马贞 索隐:“古律用竹,又用玉, 汉 末以铜为之。”
宋 司马光 《答景仁论养生及乐书》:“调六律、五声、八音、七始,以形容其心。”
国语词典
六律 [liù lǜ]
⒈ 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引《书经·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史记·卷二五·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六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音释义:⒈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音。《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陆德明 释文:“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⒉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通志·总序》:“天籟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明 宋濂《<洪武正韵>序》:“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参阅《通志·七音略》。
- 2.
中吕释义:⒈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农历四月。⒉指律合中吕的歌曲。
- 3.
五五释义:⒈《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五五相乘为二十五,汉 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遭离母忧,五五断仁。”⒉二十五。《鹖冠子·度万》:“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陆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 轩辕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为伊邑。”此谓 黄帝 有子二十五人。⒊以五为行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飞来双
- 4.
五调释义:指古乐中平、清、瑟、楚、侧五调。 《魏书·乐志》:“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採众声以文饰之,方如锦绣。”《隋书·音乐志中》:“《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
- 5.
五道释义:⒈五路、五个方面。《南史·吕僧珍传》:“建武 二年,魏 军南攻,五道并进。”唐 王昌龄《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塲。”⒉五种方法。《吕氏春秋·孝行》:“养有五道:脩宫室,安牀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调,养口之道也;龢颜色,説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⒊佛教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处轮迴之所。见《菩萨处胎经》。道教亦承袭此说。见《云笈七籤》卷十。南朝 宋 鲍照《佛影颂
- 6.
五音六律释义: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 7.
仲吕释义:⒈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详“十二律”。⒉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 8.
元闲释义:⒈亦作“元间”。即玄间。天空。⒉亦作“元间”。即大吕。古代十二乐律,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在次序排列上六吕与六律相间,而大吕居首位,故又称“元閒”。
- 9.
八能释义:谓能调和阴阳律历五音等。 《后汉书·仪礼志中》:“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高明乐》:“士备八能,乐合八变。”唐 王勃《乾元殿颂并序》:“八能亨运,抗鵷邸而杖朱髦。”宋 苏轼《贺年启》:“备八能而合乐,益验人和。”按,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八能》谓:“调黄钟,调六律,调五音,调五声,调五行,调律历,调阴阳,调正德所行。”
- 10.
六律六吕释义:六律六吕,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 11.
六律释义:⒈黄钟,⒉大吕(# C),⒊太簇,⒋夹钟(# D),⒌姑洗,⒍中吕,⒎蕤宾(# F),⒏林钟,⒐夷则(# G),⒑南吕,⒒无射(# A),⒓应钟,合称十二律。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 12.
六琯释义:玉制六律管。
- 13.
加损释义:⒈褒贬;增减。《穀梁传·僖公十九年》:“梁 亡,郑 弃其师,我无加损焉,正名而已矣。”《宋史·王安石传》:“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金之物,所加损不过銖两而移焉。”清 唐甄《潜书·充原》:“文嗟嘆之言以为歌咏,协之以六律,播之以五音,宣其固有也。后夔 虽聪,工倕 虽巧,岂能有所加损哉!”⒉愈加减少。《庄子·秋水》:“禹 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 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 14.
十二宫释义:⒈即十二律。 宋 苏辙《次韵门下刘侍郎直宿寄苏左丞》:“一篇和遍东西府,六律更成十二宫。”宋 姜夔《凄凉犯》词序:“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⒉天文学名词。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每次会合都有一定部位,分黄道周天三百六十度为十二段,每段三十度,称十二宫。名为: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等。亦名为:白羊,金牛,阴阳(一作双子),巨蟹,狮子,双女(一作室女),天秤,天蝎,人马,磨羯,宝瓶,双鱼。参阅 明 贝琳《七政推步》、
- 15.
十二辰释义: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 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 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 张守节 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
- 16.
四厢释义:⒈古军队编制名。 《魏书·太宗纪》:“秋七月己巳朔,东巡。置四厢大将。”《宋史·职官志六》:“军职大者凡八等……次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秩秩有序,若登第然。”《宋史·职官志六》:“淳熙 以后,四厢之职多虚。”⒉朝会奏乐之地。《宋书·礼志四》:“謁者引护当拜者入就拜位。四厢乐作。”《南齐书·乐志》:“右一曲,皇帝当阳,四厢奏。皇帝入变服,四厢并奏前二曲。”《隋书·音乐志上》:“著 晋、宋 史者,皆言 太元、元嘉 四年,四厢金石大备。今检乐府,止有黄钟、姑洗、蕤宾、太簇四格而已。六律
- 17.
四物释义:四方出产的物品。 《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孔颖达 疏:“乐之所用,八音之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物非一处能备,故杂用四方之物以成器。”
- 18.
林钟释义:⒈古乐十二律之一。 十二律有六律六吕,林钟为六吕之一。《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钟。”郑玄 注:“林钟者,黄钟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六寸,季夏气至,则林钟之律应。”《史记·律书》:“林钟者,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清 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林钟长六寸,积四百八十六分。”⒉指农历六月。《吕氏春秋·音律》:“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高诱 注:“林钟,六月。”汉 班固《白虎通·五行》:“六月谓之林钟何?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⒊钟名。《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武子
- 19.
正始释义:⒈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清 方苞《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⒉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明
- 20.
瞽旷之耳释义:瞽:眼睛瞎;瞽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天生的盲人,能辨别五音六律。 形容听觉十分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