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行春 行春的意思
xíngchūn

行春

简体行春
繁体
拼音xíng chūn
注音ㄒㄧㄥˊ ㄔㄨㄣ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chūn,(1) 一年的第一季。【例句】: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两性相求的欲望。【组词】:春心。怀春。(3) 生机。【组词】:大地回春。(4) 姓。

基本含义

指春天到来时,行走在田野间,欣赏春天的景色。

行春的意思

行春 [xíng chūn]

1. 谓官吏春日出巡。

3. 泛指游春。

行春 引证解释

⒈ 谓官吏春日出巡。

《后汉书·郑弘传》:“弘 少为乡嗇夫,太守 第五伦 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与孝廉。”
李贤 注:“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人农桑,振救乏絶。”
《周书·裴文举传》:“邃(裴邃 )之往 正平 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序:“﹝ 李公 ﹞因行春,见枯骸于路隅,惻然疚怀,出俸而葬。”
清 钱谦益 《春初过严文靖公锦峰书院敬题十韵》:“宰相行春地,承平百岁中。”

⒉ 泛指游春。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闺咏》:“闲行莫向城南道,怕有行春吉士挑。”


国语词典

行春 [xíng chūn]

⒈ 官吏于春日出巡视察。

《周书·卷三七·裴文举传》:「邃之往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
《水浒传·第六六回》:「相公亲自行春,务要与民同乐。」


行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将释义:犹举主。 《后汉书·郑弘传》:“弘 少为乡嗇夫,太守 第五伦 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 元和 元年,代 邓彪 为太尉。时举将 第五伦 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 曲躬而自卑。”《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吴郡 太守 朱治,权(孙权)举将也。”
    • 2.
      九里松释义:地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北。唐 刺史 袁仁敬 守 杭 时,于 行春桥 至 灵隐、三天竺 间植松,左右各三行,凡九里,苍翠夹道,人称 九里松。后即以 九里松 名其地。宋 吴说 有“九里松”题匾。见 宋 周密《武林旧事·湖山胜概》、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
    • 3.
      夏政释义:⒈夏 朝的政治、政事。《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誥》,而封于 夏 虚,启以 夏 政,疆以戎索。”杜预 注:“亦因 夏 风俗,开用其政。”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昔在 舜 格文祖,禹 至神宗,周 变 商 俗,汤 黜 夏 政。”⒉夏季的时令、气候。《管子·幼官》:“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秏。”《文子·精诚》:“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 4.
      文翁释义:汉 庐江 舒 人。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 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文翁 復存。”唐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不封侯。”宋 范仲淹《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 文翁。”清 姜埰《杂咏》:“思 吴 失 张翰,化 蜀 愧 文翁。”
    • 5.
      春令释义:⒈春季。⒉春季的气候:冬行春令(冬天的气候像春天)。
    • 6.
      春训释义:春季训练:集中进行春训。
    • 7.
      晚钟释义:傍晚的钟声。唐 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诗:“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鐘。”清 黄景仁《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小住征橈醉旅亭,晚鐘烟外正星星。”
    • 8.
      杏花风释义:⒈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风;春风。唐 羊士谔《野望》诗之一:“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元 汤式《望远行·四景题情》曲:“杏花风习习暖透窗纱,眼巴巴顒望他。”清 李经钰《阙题》诗:“暄晴已报杏花风,忽讶 尧 年鹤语同。”⒉词牌名。《杏花天》的别名。清 陈廷敬 等《词谱·杏花天》:“﹝《杏花天》﹞ 辛弃疾 词名《杏花风》。此调微近《端正好》。”
    • 9.
      来至释义:来到。《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行春令,则煖风来至。”《汉书·扬雄传赞》:“初,雄 年四十餘,自 蜀 来至游京师。”前蜀 毛文锡《纱窗恨》词:“新春燕子还来至,一双飞。垒巢泥湿时时坠,涴人衣。”
    • 10.
      灵雨随车释义:《后汉书·郑弘传》“迁 淮阳 太守”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 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灵雨随车”为颂扬地方官吏政绩之典。
    • 11.
      煖风释义:和暖的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行春令,则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
    • 12.
      班春释义:颁布春令,指古代地方官督导农耕之政令。《后汉书·崔篆传》:“篆 为 新建 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 倪敞 諫,篆 乃强起颁春。”李贤 注:“﹝班春﹞班布春令。”宋 王安石《次韵春日感事》:“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 周任。”明 杨慎《放春行春发春班春》:“《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清 赵翼《吊汤纬堂殉难凤山》诗:“一官海外正班春,伏莽无端起劫尘。”
    • 13.
      琱轭释义:犹琱舆。宋 赵彦端《瑞鹤仙》词:“文茵带琱軛,是行春来处,去年阡陌。”
    • 14.
      画鹿轓释义:《初学记》卷十一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郑弘 为 临淮 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轂而行。
    • 15.
      萦结释义:回旋缠绕。晋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往往縈结。”唐 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万瓦垂玉绳,如堪取縈结。”宋 吴文英《瑞龙吟·蓬莱阁》词:“玉虯縈结城根,澹烟半野,斜阳半市。”清 宋曹《书法约言·论草书》:“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縈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
    • 16.
      车雨释义:《后汉书·郑弘传》“迁 淮阳 太守”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车雨”谓为政清明,能致及时之雨。
    • 17.
      郊坛释义: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唐 高适《过卢明府有赠》诗:“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坛。”宋 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於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於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清 魏源《金陵怀古》诗之五:“南都 胜国驻旌旗,宫闕郊坛尚有基。”
    • 18.
      风师释义:传说中的风神。《魏书·李谐传》:“扇 风师 之猛气,张天罼之层网。”唐 罗隐《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诗:“只见 风师 长占路,不知 青帝 已行春。”《元典章·礼部三·祭礼》:“立春后丑日祭 风师 於东北郊。”参见“风伯”。

行春(xingch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行春是什么意思 行春读音 怎么读 行春,拼音是xíng chūn,行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行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