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官 [zhí zhèng guān]
1. 在古代欧洲,主要指称古代希腊城邦和罗马的高级长官。在雅典,约自公元前682年起,每年选举九名执政官,首席执政官,掌握内政,地位最高,其名字用来命名他任职的那一年,又称“名年执政官”。在罗马,从前509年共和制建立后,每年选两名执政官,当年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掌握军政大权。战时为军队最高统帅。帝国时代已形同虚设。
执政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宠行释义:赠诗文送别,以壮行色。 多用于皇帝对臣下。唐 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壮心看舞剑,别绪应悬旌。睿锡承优旨,乾文復宠行。”唐 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宠行舟远汎,怯别酒频添。”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五:“三月二日,太师 潞公 西归,詔宰相执政官三省近臣学士待制宴饯於 琼林院,赐御诗以宠行。”清 梅曾亮《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道光 四年,公陈情乞休,得俞旨,製诗宠行,在籍食全俸。”蔡有守《清明后一日訒生将赴日本同人祖饯即席》诗:“紫栋飞飞復弄寒,宠行万酒醉江干。”
- 2.
左师释义:春秋战国时 宋赵等国的执政官名。
- 3.
御营使释义:官名。五代 时为皇帝出巡而设,掌行营守卫。至 南宋 初,为特要之职,以宰相兼领,总摄军政,后罢。《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天成 二年十月,从幸 汴州,为御营使。”《宋史·职官志二》:“建炎 元年,置御营司,以宰相为之使,仍以执政官兼副使……初以总齐行在军中之政……四年,詔自今宰相兼知枢密院事,罢御营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初,按 景德 幸 澶州 故事,置御营使,以丞相领之,执政则为副使。”
- 4.
总制司释义:南宋 时官署名,管理财赋。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官制二·经制使》:“绍兴 中,又有总制司,以执政官领其事。先是经制司既废,诸路贡赋,或不时至,五年闰二月 孟富文 以参知政事提领措置财用,富文 请以总制司为名,许之。”
- 5.
执政官释义:在古代欧洲,主要指称古代希腊城邦和罗马的高级长官。 在雅典,约自公元前682年起,每年选举九名执政官,首席执政官,掌握内政,地位最高,其名字用来命名他任职的那一年,又称“名年执政官”。在罗马,从前509年共和制建立后,每年选两名执政官,当年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掌握军政大权。战时为军队最高统帅。帝国时代已形同虚设。
- 6.
札萨释义:原 西藏 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 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
- 7.
梭伦改革释义: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 公元前594年,出身破落贵族的梭伦在平民支持下当选雅典执政官。为解决日益尖锐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解负令”,禁止将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使富裕的平民能够参政;设立“四百人会议”等政治机构,削弱贵族权力。他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8.
狨座释义:⒈亦作“狨坐”。用狨皮连缀而成的坐褥。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狨座,文臣两制,武臣节度使以上,许用……狨似大猴,生 川 中,其脊毛最长,色如黄金。取而缝之,数十片成一座,价直钱百千。”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仓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相 者。”《宋史·舆服志二》:“乾元 九年,重修仪制:权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学士、待制,经恩赐,许乘狨坐;三衙、节度使曾任执政官,亦如之。”⒉借指重臣。宋 刘克庄《贺新郎·戊戌寿张守》词:“家家香火人人愿,要还他,庆元 狨
- 9.
酒饩释义:酒食。《新唐书·后妃传上·明皇杨贵妃》:“高力士 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餼百餘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宋 王巩《甲申杂记》:“见任执政官生日,赐以酒餼。”《宋史·镇王元偓传》:“明年车驾入境,元偓 奏方物、酒餼、金帛、茗药为贡,仪物甚盛。”
- 10.
高座释义:古罗马长方会堂端头的一个高台,特别作为执政官的正式席位,通常位于一个半圆形凹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