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亢礼 亢礼的意思
kàng

亢礼

简体亢礼
繁体亢禮
拼音kàng lǐ
注音ㄎㄤˋ ㄌ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àng háng gāng,(1) 高,高傲。【组词】:高亢。不亢不卑。(2) 极度,非常。【组词】:亢旱。亢奋。(3) 抗,匹敌。【组词】:亢礼。亢衡。(4)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5) 姓。

lǐ,(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组词】:婚礼。丧(sāng)礼。典礼。(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例句】:礼教(jiào)。礼治。克己复礼。(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组词】: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组词】:礼物。礼金。献礼。(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6) 姓。

基本含义

形容对待宾客非常恭敬、礼节周全。

亢礼的意思

亢礼 [kàng lǐ]

1. 抗礼。谓以对等的礼节相待。

亢礼 引证解释

⒈ 抗礼。谓以对等的礼节相待。

《礼记·燕义》:“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
《汉书·高帝纪下》:“异日 秦 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
颜师古 注:“亢者,当也,言高下相当,无所卑屈。”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一入背峞,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


国语词典

亢礼 [kàng lǐ]

⒈ 彼此以平等的礼节相待。也作「抗礼」。

《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


亢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抗礼释义:行平等的礼。 又作亢礼、伉礼。
    • 2.
      揖客释义:⒈长揖不拜之客。《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 青 既益尊,姊为皇后,然 黯 与亢礼。人或説 黯 曰:‘自天子欲羣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 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 黯。”《南齐书·蔡约传》:“大将军有揖客,復见於今。”《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 曹彬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造其门者,皆为揖客。”⒉向客拱手为礼。汉 扬雄《解嘲》:“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羣卿不揖客。”宋 洪迈《夷坚丙志·青城老泽》:“少顷,设麦饭一鉢,菜羹一盘,当席间环以小
    • 3.
      朝议释义:⒈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 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清 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⒉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晋 潘岳《关中诗》:“翘翘 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宋 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 辛亥,郑丞相 清之 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清 李清《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 崇禎 为重徵。”⒊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隋,
    • 4.
      部众释义:⒈指部下兵众;部族兵众。《三国志·吴志·吴范传》:“备 部众离落,死亡且半。”《周书·异域传上·獠》:“军吏等曰:‘此 獠 旅拒日久,部众甚彊。讨之者皆四面攻之,以分其势。’”《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三年》:“上以 琳 部众强盛,又得众心,故欲远之。”⒉指部族的人众。《宋书·索虏传》:“﹝ 芮芮 ﹞僭称大号,部众殷强,岁时遣使诣京师,与中国亢礼。”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早在 战国 初年,秦献公 出兵攻掠 羌 地,酋长 卬 避 秦 兵,率部众向南方迁徙,与 青海 诸 羌 隔绝。”

亢礼(kang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亢礼是什么意思 亢礼读音 怎么读 亢礼,拼音是kàng lǐ,亢礼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亢礼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