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案 [dìng àn]
1. 最后确定案件、方案等。
例证据确凿可以定案。
英[decide on a verdict; reach a conclusion; judgement; final decision;]
国语词典
定案 [dìng àn]
⒈ 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确定。
例如:「这件事最好及早定案,以免夜长梦多。」
⒉ 对案件、方案等所做的最后决定。
例如:「这件事既然成了定案,就毋须再做争辩了!」
定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审定谳释义:在多次审理以后再定罪。“三”不是实指,指多次。谳:定罪、议罪。定谳:定罪、定案。
- 2.
上谳释义:呈报朝廷,请求定案。
- 3.
专门人民法院释义: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立的审理特定案件的法院。 不按行政区划设立,亦不受理一般刑事案件。1983年9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除明确规定必须设立军事法院外,对于其他专门法院的设置,不作具体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 4.
具狱释义:⒈备文定案。⒉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
- 5.
决事比释义:汉 代的判例汇编。当时凡判案无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以比附近似的条文,上报皇帝定案。这种判例汇编后再奏请皇帝批准,称为《决事比》,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以后判案的根据。
- 6.
刑谳释义:议罪定案。
- 7.
刺谳释义:调查定案。
- 8.
南山可移释义: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 9.
奏谳释义: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
- 10.
定拟释义:定案拟罪,作出判决。
- 11.
定断释义:定案;作出判断和决定。
- 12.
定案释义:⒈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决定:拍板定案。⒉对案件、方案等所做的最后决定:这个问题已有定案,不要再讨论了。
- 13.
定谳释义:定案;定罪(谳:议罪)
- 14.
幻设释义:虚构。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譌下》:“古人著书,即幻设必有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於一人之身,使梨园习而传之,几为定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 15.
成狱释义:⒈指已判决待批准或已判决在执行的刑事案件。 宋 叶适《中奉大夫太常少卿薛公墓志铭》:“有窃富人婢以逃,其家谓‘主杀吾女’。州县以成狱至,公却之,曰:‘安有杀人而无验者?’”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权臣述史》:“嘉靖 六年,妖贼 李福达 一案,议礼贵人 张 桂 等为政,尽反成狱。”⒉指刑事案件的定案。《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这人虽是他打死的,只是没有尸亲执命,未可成狱。”
- 16.
拍板释义:⒈打拍板:你唱,我来拍板。 ⒉商行拍卖货物,为表示成交而拍打木板。⒊比喻主事人做出决定:拍板定案。这件事得由厂长拍板。⒋打击乐器,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 17.
指定管辖释义: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管辖权。指定管辖的实质,是法律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变更和确定案件管辖法院,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地裁判。
- 18.
案具释义:指据以定案或定罪的文字材料。《宋史·吴育传》:“杨仪 尝为三司判官,近自御史臺移劾都亭驛,械缚过市,人人不测为何等大狱。及闻案具,乃止请求常事。”
- 19.
结正释义:定案判决。《三国志·魏志·陈矫传》:“曲周 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唐 刘禹锡《贺德音表》:“非同谋者一切不问,未结正者三宥从宽。”《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结正申奏朝廷,勘得 戚青 有请官身,禁城内图财杀人,押赴市曹处斩。”清 梅曾亮《馆陶县知县张君墓表》:“章邱 俗好讼,又多大府书吏挠令权。君结正二千餘事,私书絶跡。”
- 20.
补强规则释义:禁止被告人口供作为定案的唯一依据而必须有其他证据对其予以补强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