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南北朝 南北朝的意思
nánběicháo

南北朝

简体南北朝
繁体
拼音nán běi cháo
注音ㄋㄢˊ ㄅㄟˇ ㄔㄠˊ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nán nā,(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组词】: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2) 姓。 ◎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běi bèi,(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组词】: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 打了败仗往回逃。【组词】:败北。 ◎ 古同“背”,违背,违反。

cháo zhāo,(1) 早晨。【组词】:朝阳。朝晖。朝暮。朝霞。朝气。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复无常)。(2) 日,天。【组词】:今朝。明朝。(1) 向着,对着。【组词】: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2) 封建时代臣见君;亦指宗教徒的参拜。【组词】:朝见。朝拜。朝圣。朝香。朝仪。(3) 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组词】: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政。朝臣。朝议。朝房。(4) 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组词】:朝代。唐朝。(5) 〔朝鲜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b.朝鲜和韩国的民族。(6) 姓。

基本含义

指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统称,即南朝和北朝时期。

南北朝的意思

南北朝 [nán běi cháo]

1. 时代名。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灭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为隋所代。589年,隋灭陈,南北朝时期结束。

南北朝 引证解释

⒈ 时代名。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 东晋 亡后, 宋、齐 ( 南齐 )、 梁、陈 先后在我国南部建立政权,称南朝(公元420-589)。 北魏 (后分裂为 东魏 和 西魏 )、 北齐、北周 先后在我国北部建立政权,称 北朝 (公元439-581)。合称 南北朝


国语词典

南北朝 [nán běi cháo]

⒈ (西元420~589)​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先后于南方建立政权,是为南朝。后汉、东西魏、北齐、北周于北方建立政权,是为北朝。南北分裂百余年,至隋篡周灭陈,方告统一。


南北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钱汉释义:南北朝 时 北朝 鲜卑 人对 汉 人的蔑称。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贵(刘贵)与 敖曹(高敖曹)坐,外白治 河 役夫多溺死,贵 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 怒,拔刀斫 贵。”胡三省 注:“言 汉 人之贱也。”按,《北史·高昂传》作“头钱价汉”。参阅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
    • 2.
      丁穷释义:犹言丁忧。《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育暨妻戴氏墓志》:“丁穷去官,三年泣血。”
    • 3.
      三七灰土释义:一种以石灰、粘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的建筑材料,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南北朝公元6世纪时,南京西善桥的南朝大墓封门前地面即是灰土夯成的。
    • 4.
      三五门释义:晋 时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的兵役制度,南北朝 时因称必须服役的人家为“三五门”。
    • 5.
      三八线释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1945年7月美苏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协议,以北纬38° 线作为苏美在朝鲜半岛对日受降范围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三八线由此而得名。三八线后成为南北朝鲜的大致分界线。
    • 6.
      三调释义:⒈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 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汉 世谓之三调。”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⒉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
    • 7.
      中军将军释义:武官名。晋 代始置,南北朝 仍有此官号。《晋书·武帝纪》:“﹝ 泰始 元年﹞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
    • 8.
      中古释义:⒈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⒉指封建社会时代。
    • 9.
      中记室释义:古官名。 南北朝 时,公府及藩王设有中记室,专管表章书记工作。《陈书·高祖纪上》:“遣中记室参军 江元礼 以事表 江陵。”《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元年》:“頊 将出,中记室 毛喜 驰入见 頊。”胡三省 注:“《五代志》:‘梁 制,藩王国及庶姓有持节,府有中録事、中记室。’”
    • 10.
      义众释义: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
    • 11.
      义衆释义:南北朝 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晋书·桓彝传》:“苏峻 之乱也,彝 纠合义众,欲赴朝廷。”《梁书·元帝纪》:“世祖 驰檄告四方曰:‘有能率动义众,以应官军,保全城邑,不为贼用,上赏方伯,下赏剖符。’”
    • 12.
      义附释义:两晋 南北朝 时世族豪门的依附者。
    • 13.
      九品中正释义:魏、晋、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 14.
      九品中正制释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 15.
      伧人释义:⒈晋南北朝时,南人对北人的蔑称。 ⒉泛指村野之人。
    • 16.
      伧子释义:⒈晋 南北朝 时,南人对北人或南渡北人的蔑称。《晋书·周玘传》:“于时中州人士佐佑王业,而 玘 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将卒,谓子 勰 曰:‘杀我者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吴 人谓中州人曰‘傖’,故云耳。”⒉指鄙陋的庸人。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甘露》:“《苕溪渔隐》尝载:熙寧 六年,建昌 松上甘露。述 华阴 道人之言曰:‘譬如人身精液,流通均布六七十年中,若其寿短促,则涌併于未死之前,此木盖将槁故耳。’明春,松果不復荣。此妄言也,无知傖子復信其言,何哉?”
    • 17.
      伧楚释义:⒈魏晋南北朝时,吴人以上国自居,鄙视楚人粗伧,谓之“傖楚”。 因亦用为楚人的代称。⒉指楚地方音。⒊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⒋粗俗。
    • 18.
      伧歌释义:指 南北朝 时期北地乐府民歌。
    • 19.
      伧父释义:晋 南北朝 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傖父”。 《晋书·文苑传·左思》:“初,陆机 入 洛,欲为此赋,闻 思 作之,抚掌而笑,与弟 云 书曰:‘此间有傖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昨有一傖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南朝 谓北人曰‘傖父’,或谓之‘虏父’。”清 吴伟业《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之三:“二 陆 来 江 左,三 张 入 洛 中……傖父休轻笑,吴儂雅自雄。”后用以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元
    • 20.
      伧辈释义:晋 南北朝 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伧辈。
南北朝是什么意思 南北朝读音 怎么读 南北朝,拼音是nán běi cháo,南北朝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南北朝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