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博采 博采的意思
cǎi

博采

简体博采
繁体博採
拼音bó cǎi
注音ㄅㄛˊ ㄘㄞ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ó,(1) 多,广,大。【组词】: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2) 知道得多。【组词】:博古。(3)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组词】:博取。博得。聊博一笑。(4)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组词】:博奕。赌博。

cǎi cài,(1)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基本含义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博采的意思

博采 [bó cǎi]

1. 广泛采取。

博采众长。

[collect widely;]

博采 引证解释

⒈ 见“博采”。亦作“博採”。广泛地搜集采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諫,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后汉书·郎顗传》:“招求幽隐,举方正,徵有道,博採异谋,开不讳之路。”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览博采而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吏部见客》:“既以进贤去不肖为职,自应博采众论。”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宪章王道,抚辑列邦,总览政教之权衡,博採泰西之技艺。”
秦牧 《蜜蜂的赞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


博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使释义:⒈指役使人员;随从。《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一从使都是浑身绣织,一将军怎倒着縞素裳衣?”⒉随从出使。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建炎 兵兴,从使絶域者,厮舆辈亦补官。”⒊纵使,即使。唐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从使千百年外谓阁下与 裴兵部 为交相短长,亦足为贤相矣。”
    • 2.
      偏记释义:⒈亦作“偏纪”。 唐 刘知几 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 汉 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裴松之 之註《三国》也,刘孝标 之註《世説》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藉以传焉。”⒉犹最忆。前蜀 魏承班《黄钟乐》词:“偏记同欢秋月低。”
    • 3.
      昭恶释义:揭露或昭示邪恶。《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求亡妻者,使復其所。使 游氏 勿怨,曰:‘无昭恶也。’”《汉书·古今人表序》:“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 4.
      杂史释义: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隋书·经籍志二》:“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杂史之目,肇於《隋书》。盖载籍既繁,难於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故 王嘉《拾遗记》、《汲冢璅语》得与《魏尚书》、《梁实録》并列,不为嫌也。然既繫史名,事殊小説,著书有体,焉可无分,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凡所著録,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繫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
    • 5.
      毕集释义:全部聚集。《史记·太史公自序》:“百年之閒,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博采之道弘,则异闻毕集。”前蜀 杜光庭《谢独引令宣付编入国史表》:“蓬岛 芝宫,咸加炳焕,祇林柰苑,毕集精严。”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
    • 6.
      泛采释义:博采。 谓取材广泛。
    • 7.
      裒聚释义:搜集;聚敛。宋 沉括《梦溪笔谈·书画》:“王羲之 书,旧传惟《乐毅论》乃 羲之 亲书于石,其佗皆纸素所传。唐太宗 裒聚二 王 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 太宗 入 昭陵。”明 唐顺之《与郑户部书》:“盖自来督赋之使,多以徵敛裒聚为功,而执事独以宽大行之,是以始及下车,而应感已若此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询於沿边土豪并内地故老,博采参较,得之甚详,以至稽求载籍,质证时务,用是裒聚撰述,以副陛下委任之意。”
    • 8.
      遐苏释义:博采;广泛地采用。
    • 9.
      邪谋释义:邪恶的计谋;阴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刘向 以为明年 淮南王 安 入朝,与太尉 武安侯 田蚡 有邪谋。”唐 白居易《薛中丞》诗:“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清 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为和议貽祸至烈,伏求博采讜论,力黜邪谋,早决大计,转危为安。”
    • 10.
      风俗释义:⒈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⒉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 11.
      驱役释义:⒈驱役:亦作“駈役”。驱使;役使。汉 王充《论衡·对作》:“《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宋 苏洵《田制》:“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僕,安坐四顾,指麾於其间。”梁启超《广诗中八贤歌》:“驱役教典庖丁刀,何况 欧 学皮与毛。”⒉为内廷服役供驱使的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引此文作“驱役”。胡三省 注:“驱役者,嬖倖挟势,驱

博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使释义:⒈指役使人员;随从。《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元 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一从使都是浑身绣织,一将军怎倒着縞素裳衣?”⒉随从出使。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建炎 兵兴,从使絶域者,厮舆辈亦补官。”⒊纵使,即使。唐 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从使千百年外谓阁下与 裴兵部 为交相短长,亦足为贤相矣。”
    • 2.
      偏记释义:⒈亦作“偏纪”。 唐 刘知几 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 汉 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裴松之 之註《三国》也,刘孝标 之註《世説》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藉以传焉。”⒉犹最忆。前蜀 魏承班《黄钟乐》词:“偏记同欢秋月低。”
    • 3.
      昭恶释义:揭露或昭示邪恶。《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求亡妻者,使復其所。使 游氏 勿怨,曰:‘无昭恶也。’”《汉书·古今人表序》:“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 4.
      杂史释义: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隋书·经籍志二》:“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杂史之目,肇於《隋书》。盖载籍既繁,难於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故 王嘉《拾遗记》、《汲冢璅语》得与《魏尚书》、《梁实録》并列,不为嫌也。然既繫史名,事殊小説,著书有体,焉可无分,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凡所著録,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繫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
    • 5.
      毕集释义:全部聚集。《史记·太史公自序》:“百年之閒,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博采之道弘,则异闻毕集。”前蜀 杜光庭《谢独引令宣付编入国史表》:“蓬岛 芝宫,咸加炳焕,祇林柰苑,毕集精严。”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当今风气日开,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
    • 6.
      泛采释义:博采。 谓取材广泛。
    • 7.
      裒聚释义:搜集;聚敛。宋 沉括《梦溪笔谈·书画》:“王羲之 书,旧传惟《乐毅论》乃 羲之 亲书于石,其佗皆纸素所传。唐太宗 裒聚二 王 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 太宗 入 昭陵。”明 唐顺之《与郑户部书》:“盖自来督赋之使,多以徵敛裒聚为功,而执事独以宽大行之,是以始及下车,而应感已若此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询於沿边土豪并内地故老,博采参较,得之甚详,以至稽求载籍,质证时务,用是裒聚撰述,以副陛下委任之意。”
    • 8.
      遐苏释义:博采;广泛地采用。
    • 9.
      邪谋释义:邪恶的计谋;阴谋。《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刘向 以为明年 淮南王 安 入朝,与太尉 武安侯 田蚡 有邪谋。”唐 白居易《薛中丞》诗:“直道渐光明,邪谋难盖覆。”清 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为和议貽祸至烈,伏求博采讜论,力黜邪谋,早决大计,转危为安。”
    • 10.
      风俗释义:⒈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诗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 司马光《效赵学士体成口号献开府太师》之四:“洛阳 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 中国 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⒉指民间歌谣。《史记·乐书》:“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音律。”
    • 11.
      驱役释义:⒈驱役:亦作“駈役”。驱使;役使。汉 王充《论衡·对作》:“《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宋 苏洵《田制》:“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僕,安坐四顾,指麾於其间。”梁启超《广诗中八贤歌》:“驱役教典庖丁刀,何况 欧 学皮与毛。”⒉为内廷服役供驱使的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引此文作“驱役”。胡三省 注:“驱役者,嬖倖挟势,驱

博采造句

1.他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又虚怀若谷,博采众议,因此很受士兵们拥戴。

2.在学业上,我们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

3.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达到了绝世独立的境界。

4.虚心求艺,不拘门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5.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6.产品集中国陶瓷工艺之精华,博采众长,独领风骚。

7.在学习上,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丰富自己。

8.搞科学研究,也需博采众长。

9.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优质服务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10.诗意提出青年人要想成才,必须勤学苦读,博采众长。

博采(boca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博采是什么意思 博采读音 怎么读 博采,拼音是bó cǎi,博采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博采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