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体 三体的意思
sān

三体

简体三体
繁体三體
拼音sān tǐ
注音ㄙㄢ ㄊ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tǐ tī,(1) 〔体己〕❶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❷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基本含义

三体意为三个体块或实体,也指一个团体或组织中的三个重要成员。

三体的意思

三体 [sān tǐ]

1. 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 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 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 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 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7. 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体 引证解释

⒈ 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⒉ 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⒊ 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
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⒋ 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后汉书·儒林传序》:“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
《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
《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⒌ 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新唐书·柳公权传》:“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⒍ 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体释义:⒈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⒉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⒊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⒋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
    • 2.
      两同心释义:⒈词牌名。 此调有三体,仄韵创自柳永,平韵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创自杜安世。⒉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隻曲,套曲入高大石角。
    • 3.
      仿宋释义: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
    • 4.
      体解释义:⒈古代祭祀、宴飨时,将牲体切割为二十一部分。《国语·周语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羊殽,体解节折也。”孙诒让 正义:“今以《礼经》、《春秋》内外传及 韦、杜、贾 诸説参互考之,脀解之法盖有五,而实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荐之,则不解者也……四曰体解,节折谓之折俎,亦谓之殽烝。於七体中,復解前后左右肱股、脊、左右胁,各为三体,则解为二十一体也。凡牲之爓孰者,必体解。”⒉分解人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楚辞·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5.
      参检释义:参考验证。《汉书·何武传》:“﹝ 何武 ﹞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 四年,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 6.
      多体船释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船体由强力构架以较大的间距联成一个整体的船。甲板面积大,初稳性和载重分布好。有双体船、三体船等。
    • 7.
      学门释义:⒈学校之门。《后汉书·儒林传序》:“熹平 四年,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李贤 注引《谢承书》:“碑立太学门外。”宋 欧阳修《吉州学记》:“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謁於学门,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⒉书香门第。《三国志·魏志·李傕郭汜传》“傕 等纵兵杀公卿百官,略宫人入 弘农”裴松之 注引《三辅决录注》:“瑞 字 君荣,扶风 人,世为学门。瑞 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
    • 8.
      尉迟杯释义:词牌名。双调,有一○四字、一○五字、一○六字三体,又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首见 柳永《乐章集》,平韵首见 晁补之《琴趣外篇》。
    • 9.
      望梅花释义:词牌名。原为 唐 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均为三十八字。单调六句六仄韵;双调前段三句二平韵,后段三句三平韵。双调尚有三体,字句迥异。参阅《词谱》卷三。
    • 10.
      杏花天释义:⒈杏花开放时节。 指春天。⒉词牌名。有三体,一为五十四字,二为五十五字,三为五十六字,均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⒊词牌名。
    • 11.
      正始石经释义:汉 末兵乱,熹平 石经被毁。魏 正始 年间,更造石经,因有此称。具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因此又称三字石经、三体石经。
    • 12.
      献仙音释义:词牌名。 原为法曲之一种。有九十二字、九十一字、八十七字三体。
    • 13.
      王水释义:一体积浓硝酸和三体积浓盐酸混合而成的无色液体,迅速变黄,腐蚀性极强,能溶解金、铂等一般酸类不能溶解的金属。
    • 14.
      甲馆释义:⒈亦作“甲舘”。汉 代楼观名。《汉书·元后传》:“甘露 三年,生 成帝 於 甲馆 画堂,为世适皇孙。”南朝 梁简文帝《叙南康简王薨上东宫启》:“常愿陪承 甲馆,同奉 画堂。”⒉南北朝 宫廷藏书之馆。南朝 梁元帝《上东宫古迹启》:“施宜 八分之巧,元常 三体之妙;史籀、李斯 之篆,梁鸿、曹喜 之书,莫不总萃 桂宫,盈满甲馆。”《北齐书·文苑传·樊逊》:“今所讎校,供拟极重,出自 兰臺,御诸甲馆。”⒊上等宅第。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筑甲馆於 铜駞,并高门於北闕。”宋 叶适《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铭》:
    • 15.
      石经释义: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三国 魏 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
    • 16.
      蓝色空间释义:《三体》中的恒星级战舰。
    • 17.
      蔚炳释义:文采鲜明华美。 《魏书·术艺传·江式》:“又建《三字石经》於 汉 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復宣。”宋 苏轼《送参寥师》诗:“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明 唐顺之《赠蔡年兄道卿序》:“间或作为文辞,与一时文士相驰骋上下,如虎豹之不肯自晦其章,而蔚炳时见乎外也。”
    • 18.
      遗字释义:⒈残留的文字。 宋 张耒《上方》诗:“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宋 洪适 释:“右 魏 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 洪适《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清 丘逢甲《和平里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⒉死者生前的题字、文稿等。唐 孟郊《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诗:“零落三四字,忽成千万年。那知冥寞客,不有补亡篇。”唐 元稹《祭亡友文》:“拜我者曩日之旧童,示我者絶时之遗字。”⒊脱漏文字。元 熊朋来《<钟鼎篆韵>
    • 19.
      雠定释义:校勘审定。《新唐书·王珪传》:“隋 开皇 十三年,召入祕书内省,讎定羣书,为太常治礼郎。”《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宋 洪适 释:“后汉 熹平 四年,灵帝 以经籍文字穿凿,疑误后学,詔诸儒讎定三经,命 蔡邕 书古文篆隶三体,鐫石立於太学。”清 施闰章《重刻<何大复先生诗集>序》:“因取其诗讎定而重版之。”
    • 20.
      魏石经释义:三国 魏 齐王 正始 年间石刻的儒家经典。字为古文、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参阅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清 顾炎武《石经考》、王国维《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三体(sant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体是什么意思 三体读音 怎么读 三体,拼音是sān tǐ,三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