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 [jì yú]
1.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例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后汉书·杨秉传》
英[covet; cast greedy eyes on; harbour aggressive designs against; long for; pretend to;]
觊觎 引证解释
⒈ 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引《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覬覦。”
杜预 注:“下不冀望上位。”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
《旧唐书·崔元略传》:“时 刘栖楚 自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
清 魏源 《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明 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覬覦强宗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中国 者, 中国 人之 中国 ……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国语词典
觊觎 [jì yú]
⒈ 希望得到不该拥有的东西。
引《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
觊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侥觊释义:侥幸觊觎。谓以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种利益。
- 2.
周鼎释义:⒈指 周 代传国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 还,过 彭城,斋戒祷祠,欲出 周 鼎 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九:“蓟门 重险旧 尧 封,周 鼎销沉 泗水 踪。”参见“九鼎”。⒉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后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唐 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神龙 中兴,周 鼎归 唐。”陈毅《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 周 鼎,大军西去渡 金沙,抗日要开花。”参见“问鼎”。@
- 3.
幸位释义:⒈谓侥幸得位,无德食禄。⒉指觊觎官职的人。
- 4.
幸觊释义:犹觊觎。
- 5.
徯幸释义:⒈希望;觊觎。 ⒉迷惑。⒊戏弄。
- 6.
晞觊释义:犹觊觎。晞,通“希”。宋 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盖自 熙寧 以来,小人执柄二十年矣,建立党与,布满中外。一旦失势,晞覬者多,是以创造语言,动摇贵近,脇之以祸,诱之以利,何所不至。”
- 7.
涎睨释义:贪婪地盯着。谓垂涎,觊觎。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四日》:“香港 与 九龙山 对峙,山势四面迴抱,极占形胜,英 人以为絶好哈勃,涎睨已久。哈勃者,译言航海避风处也。”
- 8.
狙伺释义:伏伺;觊觎。
- 9.
狙候释义:伏伺;觊觎。
- 10.
窥欲释义:⒈非分希求;觊觎。 ⒉闚欲:窥伺的欲念。
- 11.
窥窬释义:⒈亦作“窥覦”。亦作“窥踰”。觊觎。⒉希求。
- 12.
窥觇释义:⒈暗中察看;探察。⒉觊觎。
- 13.
窥觊释义:⒈犹觊觎。 谓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宋书·袁顗传》:“而羣小构慝,妄生窥覬。”宋 欧阳修《论水灾疏》:“后唐 明宗 储嗣不早定,而 秦王 从荣 后以举兵窥覬,陷於大祸,后唐 遂乱。此前世之事也。”《明史·景王载圳传》:“载圳 年少,左右怀窥覬,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⒉闚覬:窥伺希冀。《后汉书·袁绍传》:“臣爵为通侯,位二千石。殊恩厚德,臣既叨之,岂敢闚覬重礼,以希彤弓玈矢之命哉?”
- 14.
观鼎释义:谓觊觎王位。
- 15.
觇觎释义:犹觊觎。
- 16.
觊觎释义: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祖国神圣领土,岂容列强觊觎。
- 17.
躅蹢释义:徘徊不前。引申为觊觎、窥伺。
- 18.
逐逐眈眈释义:觊觎的样子。
- 19.
非觊释义:非分的冀望。多指觊觎、谋夺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