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礼 [yōu lǐ]
1. 优待礼遇。
例优礼教师。
英[lush welcome;]
优礼 引证解释
⒈ 优待礼遇。
引《汉书·刘向传》:“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
《陈书·儒林传·王元规》:“简文 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其后 公 守 秦,益常辟以自随,优礼特异。”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二:“这位被优礼的客人,大概为答报他的盛情起见,便给他做起媒来。”
国语词典
优礼 [yōu lǐ]
⒈ 待遇优厚且礼貌周到。
引《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
《三国演义·第五二回》:「马良至,玄德优礼相待,请问保守荆襄之策。」
优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名释义: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或尊重之意。《后汉书·梁冀传》:“冀 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謁赞不名。”《隋书·恭帝纪》:“﹝ 义寧 ﹞二年春正月丁未,詔 唐王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凡朝会赞拜,则曰某官某;不名,亦殊礼也。”清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公(魏文清)清风俭德,至今乡里犹称道勿衰,呼为 魏老尚书 而不名。”
- 2.
大学士释义:古代官名。始置 于唐。唐崇玄馆、集贤殿的大学士,由宰相兼领。宋时多系优礼大臣的官衔。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充 顾问。明中叶后,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实掌宰相之权。
- 3.
延英殿释义:亦省称“延英”。唐 代宫殿名。在 延英门 内。《唐六典·尚书·工部》:“宣政 之左曰 东上阁,右曰 西上阁,次西曰 延英门,其内之左曰 延英殿。”肃宗 时,宰相 苗晋卿 年老,行动不便,天子特地在 延英殿 召对,以示优礼。后沿为故事。唐 白居易《寄隐者》诗:“昨日 延英 对,今日 崖州 去。”宋 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延英》:“《唐书》:‘韩皋 曰:延英 之置,肃宗 以 苗晋卿 年老难步,故设之耳。’后代因以为故事。《宋朝会要》:‘康定 二年八月,宋庠 奏:唐 自中叶已还,双日及非时大臣奏事,别开 延
- 4.
旧人释义:⒈谓年高德劭的旧臣。《书·盘庚上》:“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孔 传:“先王谋任久老成人共治其政。”明 张居正《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如蒙皇上俯念 阶 为先朝元辅,当代旧人,特勅该部查照 嘉靖 年间事例,差行人一员賫勅前去存问,仍量加赏賚,用示优崇。”⒉久于其位的人;原有的人员。唐 张九龄《敕四镇节度使王斛斯书》:“卿彼诸将,皆是旧人,既諳山川,又能料敌。”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⒊旧交;故人。汉 王充《论衡·问
- 5.
昌歜释义:⒈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古以飨他国之来使,以示优礼。⒉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传说周文王嗜昌歜,孔子慕文王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⒊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 6.
朝马释义:大臣入朝时,在紫禁城中所乘之马。是帝王对年老宰辅和功臣的恩赐。清 乾隆 五十五年,令赐朝马者改乘肩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本朝优礼耆臣,有赐紫禁城骑马之制。受赐诸臣,多用二人舁小椅乘之,非皆骑马趋朝也……凡卿贰已上年及六十,洎在外曾著战功者,什九拜朝马之赏。”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曝书亭集》有《恩赐禁中骑马》诗,是 康熙 朝编检入直,亦竟有朝马之赏也。”参阅 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乘马至殿前》。
- 7.
玉匣释义:⒈玉饰的匣子。亦指精美的匣子。⒉汉代帝王葬饰,亦以赐大臣,以示优礼。
- 8.
答报释义:⒈答复。《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三年》:“使数往来相答报,延寿(甘延寿)汤(陈汤)因让之。”宋 叶适《林伯和墓铭》:“伯和 徐答报,不能屈,滋怒。”⒉报答他人的情意或恩德。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久以后得峥嶸答报你。”《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只见 宝玉 一声不哼,待 王夫人 説完了,走过来给 王夫人 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説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二部分二:“这位被优礼的客人,大概为答报他的盛情起见,便给他做起媒来。”
- 9.
襻舆释义:又称肩舆。 古代一种由人扛抬的代步工具。用于老人乘坐或朝廷优礼老病大臣。因其以皮为襻而扛之,故称。《南史·萧范传》:“会理 懦而无谋,所乘襻舆施版屋,冠以牛皮。”《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襻舆者,舆掆施襻,人以肩举之。”
- 10.
训习释义:训练教习。唐 张九龄《敕陇右节度阴承李书》:“今年交兵,新到 陇右,未经戎事,大须训习。”宋 尹洙《乞募士兵札子》:“臣窃见诸路拣选到士兵,其间不无驍勇,然怯弱者亦多未经训习。”《三国演义》第八回:“蝉 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然欲加之训习,恐妨农务。”
- 11.
谒赞不名释义:上朝谒见赞拜时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或尊重之意。
- 12.
跋踄释义:谓艰辛远行。 明 冯梦龙《女丈夫·洪客高遁》:“从别后,兵火催,孤身怀宝为盗煤,跋踄到 关西,蒙郡主多优礼。”柳亚子《五月八日谒廖夫人于观音山旅邸》诗:“卌年渴想 张别山,长途跋踄寧嫌久。”徐兴业《金瓯缺》第一部第二章:“只怕参议年来体衰多病,不胜跋踄之劳。”
- 13.
逾量释义:亦作“踰量”。超过限度。晋 陆机《豪士赋》序:“圣人忌功名之过己,恶宠禄之踰量,盖为此也。”清 厉鹗《八月十八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诗:“惊喜极逾量,綫路怵子细。”林纾《答周生书》:“足下重我爱我,遂有逾量之誉。故不敢不辨。”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不料一部分的青年不相信,给我开了几次送别会,演说,照相,大抵是逾量的优礼。”
- 14.
隐佚释义:隐逸者。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一·布衣拜大学士》:“洪武 十六年,以耆儒徵授 文华殿 大学士,赐敕致仕。盖国初之优礼隐佚,至以祕殿高秩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