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 [wài gǎn]
1. 感应于外界事物。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病。
英[affection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diseases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外感 引证解释
⒈ 感应于外界事物。
引《南史·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貽言。”
⒉ 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
引《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万一要有什么伤风外感,那不更费手脚吗?”
国语词典
外感 [wài gǎn]
⒈ 受外来刺激而起的感动。
引《宋书·卷九一·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
⒉ 中医上指风寒暑湿自外侵入的病。
外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气释义:证名。见《内经》五邪等篇。指气逆上壅的症候。多由外感六淫,痰气凝结,肺道壅塞所致。
- 2.
产后热释义:中医指孕妇产后因外感、血虚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症。
- 3.
伤劳倦释义:内伤末传寒中病似外感阴证等。
- 4.
倍感亲切释义:倍感:格外。 形容对事物或人格外感到亲切。
- 5.
六淫释义:⒈谓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太过而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参见“六疾”。⒉中医名词。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乃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人之生也不过数十年,天地之水火在人身用之经数十年,饮食益之,七情六淫沴之,始而壮,既而衰矣。”
- 6.
内伤衄血释义: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
- 7.
化热释义:外感表症传里所表现的热性病变。风、寒、燥、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在初期阶段,多有恶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
- 8.
卧牀释义:⒈睡觉的床铺。唐 岑参《送柳录事赴梁州》诗:“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牀。”唐 白居易《燕子楼》诗之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牀。”《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有等惯刼客商的黑店合不守清规的庙宇,多有在那卧牀后边供桌底下设着地窨子。”郁达夫《东梓关》:“他张开眼想了一想,就匆匆地披衣着袜,起身走出了卧床。”⒉犹卧病。《红楼梦》第七九回:“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卧牀不起。”
- 9.
哑板释义:银中搀假,敲击时发声低沉沙哑。故用以指假银元。《官场现形记》第四五回:“﹝ 钱琼光 ﹞把十六块洋钱拏出来……又一块一块的在桌上钉了好几回,一听响声不错,格外感激州里帐房照应他,连一块哑板的都没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他拿起我付给他的洋钱,在柜上摜了两摜,是一块哑板。”郭沫若《后悔》:“先生,你这块钱换一下,哑板!”
- 10.
啌嗽释义:中兽医病名。为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症候,五脏六腑皆可发生,但主要在肺。外感、内伤均能引发。一般分风寒啌嗽、肺热啌嗽和劳伤啌嗽等。
- 11.
外感内伤释义:⒈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⒉比喻内外煎迫。
- 12.
外感内滞释义: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 比喻内外交攻。
- 13.
头胀释义:指头部胀重不适的感觉。外感者多因感受湿邪、感冒或温病初期暑温余邪不清,或感受秽湿所致。根据不同症情,常用解表、清热、辟秽、化湿等法。内伤者,多因肝火上逆、湿热内阻所致,治宜泻肝降逆、清化湿热为主。
- 14.
心风释义:⒈纷扰的意念。 ⒉中医病名。属外感症。⒊指癫症。
- 15.
战汗释义:⒈恐惧出汗。⒉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
- 16.
春温释义:⒈⒉伏气温病的一种。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⒊新感温病的一种。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卷一: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病于春者,亦曰春温。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 17.
浮热释义:指外感初期的表热。
- 18.
温病释义:中医病证名。 外感急性热病的统称。
- 19.
湿温释义:中医学病名。外感热病之一,古代统属伤寒。后世认为本病由湿蕴于内,再感温邪而成。病情缠绵,病程较长,变症较多,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不同。
- 20.
病因学说释义: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