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 [zhǔ wěi]
1.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麈尾 引证解释
⒈ 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类似马尾松。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
引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斋居偶作》诗:“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张牀。”
《红楼梦》第一〇九回:“只见 妙玉 头带妙常冠……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手执麈尾念珠。”
国语词典
麈尾 [zhǔ wěi]
⒈ 以麈的尾毛做成的拂尘,可用来驱赶蚊蝇。
引《晋书·卷四三·王戎传》:「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麈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僧麈释义:僧人用的麈尾。
- 2.
口讷释义:亦作“口吶”。 说话迟钝。《后汉书·党锢传·刘儒》:“郭林宗 常谓 儒 口訥心辩,有珪璋之质。”南朝 梁元帝《谢东宫赉麈尾等物启》:“扬雄 口訥,本贵谈端。”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谭九》:“谭 年少口訥,不能致詰。”鲁迅《呐喊·阿Q正传》:“﹝ 阿Q ﹞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羽阳《创造语言》:“只消我们曾经有一次见过……相互辱骂的情形,我们就会知道,这种感情上的升华,怎样教最口呐的人爆炸出最尖刻的话语。”
- 3.
吕公縧释义:⒈衣带名。两头有五色丝绦,传说八仙中的 吕洞宾 常用之,故名。《水浒传》第九十回:“﹝ 许贯忠 ﹞繫一条杂彩吕公绦,着一双方头青布履。”《西游记》第二五回:“穿一领百衲袍,繫一条吕公绦。”《明珠缘》第四六回:“良卿 走出来看时,只见那道士:穿一领百衲袍,繫一条吕公绦。手摇麈尾,渔鼓轻敲。”⒉刑具名。清 昭槤《啸亭续录·图文襄公厚德》:“又燬 明 代镇抚司酷刑,如吕公绦、红绣鞋诸虐具。”
- 4.
吕公绦释义:⒈衣带名。两头有五色丝绦,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常用之,故名。《水浒传》第九十回:“﹝许贯忠﹞繫一条杂彩吕公绦,着一双方头青布履。”《西游记》第二五回:“穿一领百衲袍,繫一条吕公绦。”《明珠缘》第四六回:“良卿走出来看时,只见那道士:穿一领百衲袍,繫一条吕公绦。手摇麈尾,渔鼓轻敲。”⒉刑具名。
- 5.
挥麈释义:挥动麈尾。
- 6.
犀柄释义:指犀柄麈尾。
- 7.
犀柄麈尾释义:以犀角为柄的麈尾。
- 8.
犀麈释义:即犀柄麈尾。
- 9.
玉柄释义:⒈器物玉质的把柄。⒉泛指器物精美的把柄。⒊指麈尾。⒋指手臂。⒌古代文士谈论时,常执拂尘,因以指文士。
- 10.
玉麈释义:玉柄麈尾。
- 11.
白楼亭释义:古亭名。 故址在今 浙江省 绍兴市。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浙江 又东北逕重山西,大夫 文种 之所葬也。山上有 白楼亭 ……升陟远望,山湖满目也。”唐 李白《赠僧崖公》诗:“手秉玉麈尾,如登 白楼亭。”王琦 注:“《世説》‘孙兴公、许玄度 共在 白楼亭’刘孝标 注:‘《会稽记》曰:白楼亭 在 山阴,临流映壑也。’”亦省作“白楼”。唐 李白《赠僧行融》诗:“待我适东 越,相携上 白楼。”
- 12.
竖义释义:立义;阐明义理。 《南史·袁宪传》:“会 弘正 将升讲坐,弟子毕集,乃延 宪 入室,授以麈尾,令 宪 竖义。”唐 道宣《续高僧传·义解四·慧远》:“但闻法集鐘声,不问旦夕,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清 申涵光《与朱锡鬯书》:“近尝把玩 宋 儒语録,聊以检点身心,为晚年寡过之计,非敢标理学之名,聚徒竖义,如昔人角立门户为也。”
- 13.
筌蹄释义:⒈亦作“筌蹏”。⒉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
- 14.
蚊麈释义:驱赶蚊虫的拂子。古时以麈尾做成,故称。
- 15.
赞公释义:⒈唐 代僧人。曾与 杜甫 相过从。唐 杜甫《别赞上人》诗:“赞公 释门老,放逐来上国。”宋 苏轼《雪斋》诗:“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 言公 似 赞公。”王文诰 辑注:“唐 大云寺 主,謫在 秦州,老杜 与之往还,所谓‘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者此也。”明 沉周《写怀寄僧》诗:“不知谁解抛忧患?独对青山忆 赞公。”⒉借指高僧。清 吴伟业《海虞孙维孝三十赠言》诗之二:“麈尾执来思竪义,旻公 同饭 赞公 房。”⒊古代县丞的别称。宋 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下至县令曰明府,丞曰赞府
- 16.
重玄释义:⒈天,天空。⒉指很深的哲理。语本《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晋书·隐逸传·索袭》:“味无味於慌惚之际,兼重玄於众妙之内。”唐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王琦注:“重玄,即《老子》‘玄之又玄’之义。”清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推而至於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
- 17.
隐囊释义:供人倚凭的软囊。犹今之靠枕、靠褥之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跟高齿屐,坐棊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於左右。”王利器 集解引 卢文弨 补注:“隐囊如今之靠枕。”《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二年》:“上倚隐囊,置 张贵妃 於膝上。”胡三省 注:“隐囊者,为囊实以细輭,置诸坐侧,坐倦则侧身曲肱以隐之。”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其与都邑之士,隐囊麈尾,裾屐风流。”
- 18.
霜松释义:即松。松能傲霜,故称。语本 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 与 简文 同年,而髮蚤白。简文 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隋 江总《入龙丘岩精舍》诗:“风牕穿石竇,月牖拂霜松。”隋 慧净《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宋 苏轼《次韵徐仲车》:“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囀春鸟。”
- 19.
青麈释义:即拂尘。 因用麈尾毛制成,毛色青黑,故称。宋 沉遘《次韵和王岩夫有美堂会诸年契》:“纵谈更起挥青麈,极醉何妨倒紫纶。”
- 20.
高坐释义:⒈亦作“高座”。 讲席。讲席高于听讲者的座位,故称。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向高坐者,故是凶物。”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王濛 恒寻遁,遇 祗洹寺 中讲,正在高坐上,每举麈尾,常领数百言,而情理俱畅。”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一为讲座,一为唱经座,各高二丈。”清 吴伟业《赠苍雪》诗:“师於高座上,瓣香祝君父。”⒉借指精通佛理的高僧。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帛尸黎蜜多罗》:“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⒊坐于上座。《三国演义》第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