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色目 色目的意思

色目

简体色目
繁体
拼音sè mù
注音ㄙㄜˋ ㄇ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è shǎi,(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组词】:颜色。色彩。色相(xiàng )。色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组词】:脸色。气色。色厉内荏。(3) 情景,景象。【组词】:行色匆匆。景色宜人。(4) 种类。【组词】:各色用品。(5) 品质,质量。【组词】:音色。成色。足色纹银。(6) 妇女美貌。【组词】:姿色。色艺。(7) 情欲。【组词】:色情。好(hào)色。

mù,(1) 眼睛。【组词】: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组词】: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例句】:目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组词】:条目。纲举目张。(5) 名称。【组词】:数目。巧立名目。(6) 标题。【组词】:目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例句】: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8) 孔眼。【组词】:网目。(9) 指为首的人。【组词】:头目。

基本含义

指人的眼睛看东西时,只看外表而不注重实质。

色目的意思

色目 [sè mù]

1. 种类名目。

2. 人品;身份。

3. 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4. 作色而视。

5. 角色行当。

7. 元代称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蒙古,优于汉人。

色目 引证解释

⒈ 种类名目。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名衔,并所收色目,谨具如后。”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邑赋色目极繁,以入偿出,不足者犹四万緡,率苛征预借,苟逭吏责。”
《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⒉ 人品;身份。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当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寻这箇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⒊ 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大中 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

⒋ 作色而视。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昔 萧英、刘六符 来, 仁宗 命二府置酒殿庐与语。 英 颇泄其情, 六符 色目之。

英 归,竟以此得罪。”

⒌ 角色行当。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盖旦之色目,自 宋 已有之而未盛,至 元 杂剧多用妓乐,而变态纷纷矣。”

⒍ 元 代称 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 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 蒙古,优于汉人。

《元史·选举志一》:“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


国语词典

色目 [sè mù]

⒈ 种类、名目。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十二·德宗建中元年》:「改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色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举释义: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先朝时,锁厅举进士者。时有一人以为奇异,试不中,皆以责罚为私罪。其后,詔文官听应两举,武官一举,不中者不获罚。”《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年三十以上两举不第者,与教授。”
    • 2.
      人情钱释义:元 朝官吏勒索百姓钱财巧立的名目之一。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因 蒙古 色目 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皆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送迎曰人情钱。”
    • 3.
      南人释义:元朝称原南宋境内的汉族人。政治待遇列于蒙古人、色目人及汉人之下,地位最低。
    • 4.
      右榜释义:元 代选举制度,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称右榜;汉 人、南人一榜,称左榜。
    • 5.
      左榜释义:元 代考试制度,中选举人及中选进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 举人榜揭于省门之左右,进士榜用敕黄纸书,揭于内前红门之左右。见《元史·选举志一》。
    • 6.
      常例钱释义:按惯例送的钱。 旧时官员、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水浒传》第三七回:“新到配军,如何不送常例钱来与我!”明 叶子奇《草木子·杂俎》:“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 蒙古 色目 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
    • 7.
      探马赤军释义:元 初 成吉思汗 攻 金 时以 蒙古 所属色目诸部族组成的军队。
    • 8.
      榜花释义:唐宣宗 大中 以后,礼部取士放榜,每年录取姓氏冷僻者二三人,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参阅 宋 钱易《南部新书丙集》。
    • 9.
      汉人释义:⒈汉族人的统称。⒉元朝时特指原属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契丹、渤海等人以及南宋灭亡前归附的四川、云南的汉族人。政治待遇低于蒙古人、色目人,高于南人。
    • 10.
      生日钱释义:元 时官吏于人生日时勒索的钱款。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因 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为何物,其问人讨钱,皆有名目……生辰曰生日钱。”
    • 11.
      破老释义:⒈毁坏老成人。 《逸周书·武称》:“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战国策·秦策一》:“美男破老。”鲍彪 注:“老,老成人。”⒉进入老年。元 时以年满六十为破老,可免除丁役。《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 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
    • 12.
      簪剃释义:指出家为僧道。 因道士簪发,和尚剃发,故称。《元典章·圣政一·重民籍》:“今后除色目人外,自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闕,及有昆仲养父母者,赴元籍官陈告,勘当是实申覆各路给据,方许簪剃。”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清会典事例·礼部·僧道》:“三十三年议准,各省督抚严飭地方官申明禁令,不许私行簪剃。”
    • 13.
      色目释义:⒈种类名目。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名衔,并所收色目,谨具如后。”宋 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邑赋色目极繁,以入偿出,不足者犹四万緡,率苛征预借,苟逭吏责。”《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⒉人品;身份。唐 蒋防《霍小玉传》:“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当矣。”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
    • 14.
      起数释义:⒈批数、次数。《元典章·刑部十三·失盗》:“今后若令本管上司摘委色目正官提调验失过未获贼徒起数,除功过相折外,捕盗官不获强盗,一起约量断罪。”《醒世姻缘传》第四八回:“典史因为拿私盐不够起数,蒙盐院戒飭了十板,甚是没有好气。”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杂课·私盐变价》:“若获盐,亦止以私盐报,其盐发地方具领,照官盐变价,年终汇齐起数,造册具批。”⒉起课;卜课。昆剧《十五贯》第七场:“[ 况锺 ]‘可要起数么?’[ 娄阿鼠 ]‘我在这里求签。起数?不要,不要!’”
    • 15.
      追节钱释义:指旧时官员逢节向下属索贿。明 叶子奇《草木子·杂俎》:“元 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 蒙古 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
    • 16.
      院使释义:⒈元 时习称掌管茶事的人为“院使”。 清 梁章鉅《称谓录·茶》:“《小知録》:‘称院使者,元 之旧习。’”⒉古代光禄寺中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的长官为院使,正三品。《初刻拍案惊奇》卷九:“这本话乃是 元 朝 大德 年间的事。那朝有个宣徽院使,叫做 李罗,是个色目人。”王古鲁 注:“元 时宣徽院(即光禄寺)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长官为院使,本係正三品,大德 年间陞为从一品。”⒊清 代统辖太医院事务的人称院使。高阳《玉座珠帘·恶疾初起》:“太医院院使悬缺,庄守和 是右院判,李德立 是左院判。”
    • 17.
      驱口释义:亦作“駈口”。 宋 元 时代 金 军、蒙古 军在战争中俘虏的 汉 族大户。其地位类似农奴,少数成为贵族家庭的奴隶。《元典章·户部三·籍册》:“不论 达达、回回、女真、汉 儿人等,如是军前虏到人口,在家住坐做駈口。”明 陶宗仪《辍耕录·奴婢》:“今 蒙古、色目 人之臧获,男曰奴,女曰婢,总曰驱口……刑律:私宰牛马,杖一百;敺死驱口,比常人减死一等,杖一百七。所以视奴婢与马牛无异。”吴晗《朱元璋传》第一章三:“蒙古 统治者在灭 金 灭 宋 的战争中,除开攻城略地,大量屠杀以外,更掠夺人口,叫做驱口,地位和奴隶
色目是什么意思 色目读音 怎么读 色目,拼音是sè mù,色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色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