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割地 割地的意思

割地

简体割地
繁体
拼音gē dì
注音ㄍㄜ ㄉ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ē,(1) 切断,截下,划分出来。【组词】:割让。割地。割弃。割舍。割除。割断。割裂。割据。交割。割鸡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费大力气)。(2) 灾害。【例句】:天降割于我家。

dì de,(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例句】: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组词】:地质。地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组词】:陆地。地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组词】: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组词】:地区。此地。(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组词】:地板。地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组词】:地点。目的地。(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组词】:易地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组词】:见地。境地。心地。(10) 底子。【组词】:质地。 ◎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组词】:慢慢地走。

基本含义

割地指的是割让领土或失去领土的意思。

割地的意思

割地 [gē dì]

1. 割让土地,古时也指割取别国的领土。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cede territory;]

割地 引证解释

⒈ 分封田邑。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孔颖达 疏:“王者割出田邑以与诸侯。”
《后汉书·隗嚣传》:“儻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⒉ 割取土地;割让土地。

《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因 最 之事,则合 齐 者,君也;割地者, 最 也。”
汉 贾谊 《过秦论》:“於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 秦。”

⒊ 犹割据。

《汉书·张耳陈馀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⒋ 特指割据一方的藩镇。

唐 元稹 《赠王承宗侍中》:“逮居剧镇,益辨长材。每怀恋闕之诚,遂行割地之効。屡陈密款,方俟来朝。”

⒌ 划分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楸、梓:亦宜割地一方种之。梓、楸各别,无令和杂。”

⒍ 指收割庄稼。

崔璇 《一条裤子》:“年年在割地以前,我就把它补得厚厚的。”


国语词典

割地 [gē dì]

⒈ 分封田邑。

《礼记·月令》:「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⒉ 将领土割让给他国。

《战国策·秦策一》:「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

⒊ 割据。

《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 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割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割地释义:割让领土:割地求和。
    • 2.
      国耻释义:因外国的侵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如割地、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洗雪国耻。
    • 3.
      孤臣释义:⒈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唐 柳宗元《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明 王世贞《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清 丘逢甲《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孤臣孽子”。⒉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
    • 4.
      小朝释义:⒈古代人臣晋见君主的寻常朝会,和“大朝”对言。《隋书·礼仪志七》:“﹝胡帽﹞ 后周 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隋书·何稠传》:“此乃晦朔小朝之服。”⒉小朝廷,小国家。《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景 既割地称臣,有语及朝廷为大朝者,梦锡(常梦锡)大笑曰:‘君等尝欲致君如 尧 舜,今日自为小朝邪?’”清 钱大昕《岳忠武墓》诗:“小朝誓表和亲日,大将圜扉絶命年。”严复《原强》:“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
    • 5.
      岁币释义:⒈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 贾昌 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清 黄遵宪《冯将军歌》:“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唐 对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视,报酬如此优厚,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边境,就会丧失岁币。”⒉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明史·武宗纪》:“夏五月丙申,减 苏、杭 织造岁币。”
    • 6.
      岁遗释义:每年进献的钱物。《汉书·陈汤传》:“﹝ 郅支单于 ﹞又遣使责 闔苏、大宛 诸国岁遗,不敢不予。”颜师古 注:“岁遗者,年常所献遗之物。”《宋史·食货志下一》:“而 契丹 邀割地,復增岁遗至五十万。”
    • 7.
      岁费释义:一年的费用。《史记·平準书》:“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餘巨万。”宋 曾巩《议经费札子》:“天下岁入,皇祐、治平 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宋史·食货志下一》:“而 契丹 邀割地,復增岁遗至五十万,自是岁费弥有所加。”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各县对于中央政府之负担,当以每县之岁收百分之几为中央岁费。”
    • 8.
      恐猲释义:亦作“恐愒”。 亦作“恐喝”。亦作“恐曷”。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汉 何休 注:“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宋 苏轼《魏武帝论》:“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清 姚鼐《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 9.
      无地释义:⒈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 秦 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⒉没有大地。汉 扬雄《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⒊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张铣 注:“言阁高下临,见地若无也。”《
    • 10.
      日削月割释义: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 11.
      请和释义: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 使公卿诣 汜 请和,汜 执之。”清 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説,交涉之道犹未起也。”
    • 12.
      请地释义:要求割地。

割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割地释义:割让领土:割地求和。
    • 2.
      国耻释义:因外国的侵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如割地、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洗雪国耻。
    • 3.
      孤臣释义:⒈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唐 柳宗元《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明 王世贞《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清 丘逢甲《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孤臣孽子”。⒉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
    • 4.
      小朝释义:⒈古代人臣晋见君主的寻常朝会,和“大朝”对言。《隋书·礼仪志七》:“﹝胡帽﹞ 后周 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隋书·何稠传》:“此乃晦朔小朝之服。”⒉小朝廷,小国家。《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景 既割地称臣,有语及朝廷为大朝者,梦锡(常梦锡)大笑曰:‘君等尝欲致君如 尧 舜,今日自为小朝邪?’”清 钱大昕《岳忠武墓》诗:“小朝誓表和亲日,大将圜扉絶命年。”严复《原强》:“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
    • 5.
      岁币释义:⒈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 贾昌 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清 黄遵宪《冯将军歌》:“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唐 对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视,报酬如此优厚,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边境,就会丧失岁币。”⒉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明史·武宗纪》:“夏五月丙申,减 苏、杭 织造岁币。”
    • 6.
      岁遗释义:每年进献的钱物。《汉书·陈汤传》:“﹝ 郅支单于 ﹞又遣使责 闔苏、大宛 诸国岁遗,不敢不予。”颜师古 注:“岁遗者,年常所献遗之物。”《宋史·食货志下一》:“而 契丹 邀割地,復增岁遗至五十万。”
    • 7.
      岁费释义:一年的费用。《史记·平準书》:“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是岁费凡百餘巨万。”宋 曾巩《议经费札子》:“天下岁入,皇祐、治平 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宋史·食货志下一》:“而 契丹 邀割地,復增岁遗至五十万,自是岁费弥有所加。”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各县对于中央政府之负担,当以每县之岁收百分之几为中央岁费。”
    • 8.
      恐猲释义:亦作“恐愒”。 亦作“恐喝”。亦作“恐曷”。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汉 何休 注:“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宋 苏轼《魏武帝论》:“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清 姚鼐《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 9.
      无地释义:⒈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 秦 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⒉没有大地。汉 扬雄《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⒊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张铣 注:“言阁高下临,见地若无也。”《
    • 10.
      日削月割释义: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 11.
      请和释义:求和。《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傕 使公卿诣 汜 请和,汜 执之。”清 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而所征国都有各不相下之心,无割地请和之説,交涉之道犹未起也。”
    • 12.
      请地释义:要求割地。

割地造句

1.南宋统治者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一味割地求和,甚至杀害主战派将士,这种做法等于是自取灭亡。

2.总算没有另外赔款割地,已经是他折冲尊俎的大功。

3.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割地求和、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我们忘不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而清政府割地赔款时我国人民蒙受的奇耻大辱。

5.清政府腐败无能,处处割地赔款,使金瓯无缺的国土千孔百疮。

割地(ged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割地是什么意思 割地读音 怎么读 割地,拼音是gē dì,割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割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