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制订 制订的意思
zhìdìng

制订

简体制订
繁体制訂
拼音zhì dìng
注音ㄓˋ ㄉ一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规定。【组词】: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2) 限定,约束,管束。【组词】: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3) 法规,制度。【例句】:民主集中制。公有制。(4) 造,作。【组词】: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páo )制。(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例句】: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制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组词】:制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制。

dìng,(1) 改正,修改。【组词】:订正。考订。校(jiào )订。修订。(2) 约定,立(契约)。【组词】:订立。订购。订约。(3) 用线、铁丝、书钉把书页、纸张连在一起。【组词】:装订。(4) 制定。【组词】:订计划。(5) 评议。【例句】:“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基本含义

制订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定或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办法、方案或政策。

制订的意思

制订 [zhì dìng]

1. 制定;拟订。

制订 引证解释

⒈ 制定;拟订。

魏巍 《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在他的心里,应该给自己制订出一部宪法,应该给自己树立起一条明朗有力的生活的律条。”
邓小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


国语词典

制订 [zhì dìng]

⒈ 制作、订立。

如:「为配合人口结构的改变,政府正著手制订有关老年人福利的政策与法令。」


制订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制定释义:定出(法律、章程、计划等):制定宪法。制定学会章程。制定年度计划。
    • 2.
      拟定释义:⒈起草制定:拟定远景规划。⒉揣测断定。
    • 3.
      拟订释义:起草订立:拟订行动计划。
    • 4.
      订定释义:⒈修订;校定。⒉订立定当。⒊约定。

制订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取消释义: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取消资格。取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作取销。
    • 2.
      废除释义: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除农奴制。 废除不平等条约。

制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案三制释义:“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 2.
      余躅释义:留下的足迹。比喻先人制订的法规。
    • 3.
      八思巴字释义:八思巴 奉 元世祖 命制订的拼音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名“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字”。至元 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计有辅音字母二十九个,元音字母五个,半元音字母两个,另有两个冠于元音开头音节上的符号。曾用于官方文书、译书、为汉字注音等方面。
    • 4.
      八项注意释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 毛泽东 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制订的纪律。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行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八项注意如下:(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 5.
      公养释义:⒈谓古代国君以养贤之礼奉养贤者。《孟子·万章下》:“孔子 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 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於 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 卫孝公,公养之仕也。”朱熹 集注:“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⒉指集体饲养牲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莱阳县十四区河洛水沐头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制订增产计划的经验》:“一九五四年冬季扩社,自留地和牲口公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闽侯县建民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了耕牛私有私养租用的政策》:“向银行贷款一九二元,买了一头黄牛,归社公有、公养、公
    • 6.
      公士释义:⒈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则公士为賔。”郑玄 注:“公士,在官之士。”《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孔颖达 疏:“公士摈者,谓正聘之时则用公家之士为摈。”⒉公正之士。《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也。”杨倞 注:“谓於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⒊武功爵名。战国 时 秦 商鞅 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
    • 7.
      冯云山释义:(约1815-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今花都)人。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领后军主将,后封南王。参与制订太平天国军制、军律、历法、官制、礼制等。后在战斗中中炮牺牲。
    • 8.
      刑经圣制释义:北周 宣帝 制订的法律。
    • 9.
      制宪释义:制订或修改宪法。
    • 10.
      制订释义:创制拟订: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 11.
      占日释义:观察日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 12.
      占月释义:观察月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详“占日”。
    • 13.
      厘订释义:⒈整理订正。鲁迅《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⒉制订。邹韬奋《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 梁任公 ﹞对立宪加紧活动,提出四项政纲,即……(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⒊整理订定。《清史稿·时宪志一》:“﹝ 汤若望 ﹞言:‘臣於 明 崇禎 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清 赵克宜《重订增补<类腋>凡例》:“姚氏 原书诸未尽善之处,既为详加釐订,新增者成於锋鏑之餘,疵顈在所难免。”朱自清《论国语教育》:“陆先生 是主张‘整理国字’使之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正确化,
    • 14.
      参与释义: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他曾参与这个规划的制订工作。
    • 15.
      参酌释义: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参酌处理。参酌具体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 16.
      场规释义:⒈科举试场的规则。⒉农场、林场等制订的规章。
    • 17.
      审阅释义:审查阅读:审阅制订的方案。 审阅各单位送来的报告。
    • 18.
      尽快释义:尽量加快:使新机器尽快投入生产。尽快地制订出新的年度计划。
    • 19.
      工价释义:指建筑或制作某项物品用于人工方面的费用(多用于制订计划或计算成本时)。
    • 20.
      工料释义:⒈人工和材料(多用于制订计划或计算成本时)。⒉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购买工料。

制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案三制释义:“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 2.
      余躅释义:留下的足迹。比喻先人制订的法规。
    • 3.
      八思巴字释义:八思巴 奉 元世祖 命制订的拼音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名“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字”。至元 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计有辅音字母二十九个,元音字母五个,半元音字母两个,另有两个冠于元音开头音节上的符号。曾用于官方文书、译书、为汉字注音等方面。
    • 4.
      八项注意释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 毛泽东 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制订的纪律。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行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八项注意如下:(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 5.
      公养释义:⒈谓古代国君以养贤之礼奉养贤者。《孟子·万章下》:“孔子 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 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於 卫灵公,际可之仕也;於 卫孝公,公养之仕也。”朱熹 集注:“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⒉指集体饲养牲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莱阳县十四区河洛水沐头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制订增产计划的经验》:“一九五四年冬季扩社,自留地和牲口公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闽侯县建民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了耕牛私有私养租用的政策》:“向银行贷款一九二元,买了一头黄牛,归社公有、公养、公
    • 6.
      公士释义:⒈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则公士为賔。”郑玄 注:“公士,在官之士。”《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孔颖达 疏:“公士摈者,谓正聘之时则用公家之士为摈。”⒉公正之士。《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也。”杨倞 注:“谓於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⒊武功爵名。战国 时 秦 商鞅 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
    • 7.
      冯云山释义:(约1815-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今花都)人。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领后军主将,后封南王。参与制订太平天国军制、军律、历法、官制、礼制等。后在战斗中中炮牺牲。
    • 8.
      刑经圣制释义:北周 宣帝 制订的法律。
    • 9.
      制宪释义:制订或修改宪法。
    • 10.
      制订释义:创制拟订:制订汉语拼音方案。
    • 11.
      占日释义:观察日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 12.
      占月释义:观察月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详“占日”。
    • 13.
      厘订释义:⒈整理订正。鲁迅《集外集拾遗·<劲草>译本序》:“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⒉制订。邹韬奋《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 梁任公 ﹞对立宪加紧活动,提出四项政纲,即……(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的独立。”⒊整理订定。《清史稿·时宪志一》:“﹝ 汤若望 ﹞言:‘臣於 明 崇禎 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清 赵克宜《重订增补<类腋>凡例》:“姚氏 原书诸未尽善之处,既为详加釐订,新增者成於锋鏑之餘,疵顈在所难免。”朱自清《论国语教育》:“陆先生 是主张‘整理国字’使之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正确化,
    • 14.
      参与释义: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他曾参与这个规划的制订工作。
    • 15.
      参酌释义:参考实际情况,加以斟酌:参酌处理。参酌具体情况,制订工作计划。
    • 16.
      场规释义:⒈科举试场的规则。⒉农场、林场等制订的规章。
    • 17.
      审阅释义:审查阅读:审阅制订的方案。 审阅各单位送来的报告。
    • 18.
      尽快释义:尽量加快:使新机器尽快投入生产。尽快地制订出新的年度计划。
    • 19.
      工价释义:指建筑或制作某项物品用于人工方面的费用(多用于制订计划或计算成本时)。
    • 20.
      工料释义:⒈人工和材料(多用于制订计划或计算成本时)。⒉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购买工料。

制订造句

1.同学们读书,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个长远计划。

2.连长在制订作战计划时,既深谋远虑,又坚决果断。

3.为了改变现状,他苦心孤诣地制订了这个计划。

4.国家正在制订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

5.校长邀请几位同学参与制订学校的工作计划。

6.班长制订的计划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7.我们不能推迟制订计划,清洁日离现在只有两周了。

8.制订的学习计划要落实下去才能有作用。

9.这个学期,我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10.我采纳了爸爸的建议,制订一个锻炼计划。

11.你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案。

12.制订计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思想保守,也不能脱离实际。

制订(zhid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制订是什么意思 制订读音 怎么读 制订,拼音是zhì dìng,制订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制订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