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符 [shǐ fú]
1. 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
使符 引证解释
⒈ 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
引《汉书·文帝纪》:“﹝ 文帝 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又 颜师古 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
宋 曾巩 《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
使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人性化释义:设法使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
- 2.
使符释义: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汉书·文帝纪》:“﹝ 文帝 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 颜师古 注:“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
- 3.
分竹释义: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 4.
正字释义:⒈矫正字形,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⒉指正体,即标准字形。⒊楷书。
- 5.
竹使释义:见“竹使符”。
- 6.
竹使符释义:⒈汉 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竹使”。《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郑康成《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⒉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南朝 梁元帝《侍中新渝侯墓志铭》:“三分竹使,再徙建旟。”唐 房孺复《酬窦大闲居见寄》诗:“名惭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归思迷。”宋
- 7.
竹符释义:⒈“竹使符”的省称。⒉泛指地方长官印符。
- 8.
符任释义:汉 制,朝廷颁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因以“符任”指州郡长官职务。
- 9.
符竹释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唐 刘禹锡《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宋 王禹偁《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明 张居正《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
- 10.
符策释义:亦作“符册”。符契简策。《后汉书·董卓传》:“承 奉 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符,铜虎符、竹使符之类……策,编简为之。古者誥命皆书之策。”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杨奉、董承 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 11.
英荡释义:亦作“英簜”。 古代竹制的符节,持之以作凭证,犹 汉 代的竹使符。后亦泛指外任官员的印信和证件。
- 12.
虎竹释义: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唐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答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 13.
软化释义:⒈由硬变软。也比喻由坚定变成动摇:骨质软化症。态度逐渐软化。⒉指用化学方法降低或除去水中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使符合生产用水的要求。软化方法通常分为药剂软化和离子交换软化。
- 14.
邦计释义:国家大计。《旧唐书·崔彦昭传》:“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韜鈐之术。”宋 曾巩《代宋敏求知绛州谢到任表》:“进闻邦计,出假使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王仁赡 ﹞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为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
- 15.
金竹释义:⒈指南方产的一种茎色金黄的竹子。 南朝 宋 谢灵运《武帝诔》:“北献毡裘,南贡金竹。”清 惠士奇《送蒋树存之官馀庆》诗:“九溪斜绕葛蛮司,十洞遥连金竹府。”《诗刊》1977年第10期:“侗 乡山山种金竹,罗喂!侗 家人人爱吹笛。”⒉金和竹均为八音之一,因泛指乐器。南朝 梁 锺嵘《诗品·总论》:“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⒊指铜虎符与竹使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三代 玉瑞,汉 世金竹,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⒋指书信。宋 秦观《次韵莘老》:“星霜俄九换,金竹
- 16.
金虎符释义: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 《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金虎”。元 萨都剌《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 17.
録符释义:即竹使符。为 汉 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 18.
铜虎符释义: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司马贞 索隐:“《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古今注》云‘铜虎符银错书之’。张晏 云‘铜,取其同心也’。”唐 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诗:“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亦省作“铜符”、“铜虎”。唐 王勃《乾元殿颂序》:“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节、铜虎、竹使符,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