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责 [hē zé]
1. 大声斥责。
英[abuse; berate; excoriate;]
呵责 引证解释
⒈ 犹呵斥。
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髦 ﹞性情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
《金史·沉璋传》:“帅府闻之,大怒,召 璋 呵责,且欲杀 璋,左右震恐, 璋 颜色不动。”
夏曾佑 《小说原理》:“其书往往为长吏之所燬禁,父兄之所呵责。”
国语词典
呵责 [hē zé]
⒈ 大声斥责。
引《南齐书·卷四二·列传·王晏》:「而晏每以疏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
近呼叱
呵责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呼叱释义:发怒而大声斥责。同呵斥(hēchì)
呵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呵释义:⒈呵责一下。⒉犹一伙。
- 2.
丑逆释义:⒈丑恶悖逆。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⒉指叛逆的人。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济阳江录》:“我 殷侯 吏,见遇以国士,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何面目就 桓 求生乎?”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自王宫再沦于丑逆,虏马四饮于 江 沱,社稷阽危,鑾舆幽辱。”《隋书·恭帝纪》:“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
- 3.
出就外傅释义:离家就学于师。《礼记·内则》:“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周 姓,天主教也。人疑之,而不能得其实。适 周 幼子出就外傅,以属对不能,恐被呵责,乞同牕年长,挟此以问其详。”清 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学生恶习》:“子弟出就外傅,深宜慎择。不然,习於诈伪,将至无所不为。”
- 4.
叱咄释义:训斥,呵责。
- 5.
咄叱释义:⒈呵责。⒉叹惜声。
- 6.
皇堂释义:⒈旧时官府治事之所。 通称大堂。唐 康骈《剧谈录·狄惟谦请雨》:“及晓,伺门未开,郭 已严饰归骑,而 狄 常供肴醴一无所施,坐於皇堂,大恣呵责。”⒉皇帝的墓室。《宋史·仁宗纪一》:“﹝ 乾兴 元年﹞六月己酉,命参知政事 王曾 按视山陵皇堂。”宋 张淏《云谷杂记》卷三:“﹝ 宋太祖 ﹞望西北鸣弦发矢,指矢委处,谓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也。’”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武林》:“﹝ 朱熹 ﹞上书建议,乞以 武林山 为 孝宗 皇堂。”⒊指官位。《捻军歌谣·金银不动心》:“胜保老儿 真刁滑,拿着皇堂把俺耍。”
- 7.
诃砭释义:呵责。 砭,通“贬”。
- 8.
诋诃释义:亦作“詆呵”。 诋毁;呵责;指责。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南朝 宋 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衡阳 太守 何承天 与 琳 比狎,雅相击扬,著《达性论》,并拘滞一方,詆呵释教。”宋 陆游《自规》诗:“耄年尚欲鞭吾后,太息无人为詆訶。”傅尃《题叔容文绝句》之二:“子云 但得 桓谭 在,一任羣儿肆詆訶。”
- 9.
诘呵释义:诘问呵责。
- 10.
诬説释义:妄言,胡言。 《孔丛子·答问》:“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豫大道而不悟,信诬説以疑圣,殆非所望也。”《五分律》卷六:“佛在 王舍城,尔时 慈地比丘 作是语:‘陀婆比丘 随欲恚痴畏。’诸比丘闻,呵责言:‘汝何以诬説僧所差人随欲恚痴畏?’”《天雨花》第十三回:“常言知子无如父,且休诬説女 仪贞。”
- 11.
降意释义:⒈倾心;留意。《后汉书·贾逵传》:“肃宗 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 元 暨 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 金马 之路。”《南史·袁湛传》:“殿下当降意《簫》《韶》,奈何听亡国之响。”⒉降心相从,屈意。《南齐书·王晏传》:“晏 位任亲重,朝夕进见,言论朝事,自 豫章王 嶷、尚书令 王俭 皆降意以接之,而 晏 每以疎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一·师弟相得》:“先人少于 焦 十四年,而早登第,然每兄事之,焦 亦不少降意,至己
- 12.
青鬼释义:佛教语。青色的鬼。在地狱呵责罪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