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 [tǐ cái]
1. 文学作品的分类,可用多种标准来划分。
英[modes of expression; type of literature; style;]
体裁 引证解释
⒈ 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宋书·谢灵运传论》:“爰逮 宋氏,颜 谢 腾声。
引灵运 之兴会标举, 延年 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明 宋濂 《题永新县令乌继善文集后》:“其所造固有浅深高下之殊,而体裁终不失於古。”
刘半农 《诗选·自序》:“又一层是要借此将我在诗的体裁上与诗的音节上的努力,留下一些影子。”
⒉ 文学的样式。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
引胡适 《论短篇小说》:“最高的如《世说新语》,其中所记,有许多很有‘短篇小说’的意味,却没有‘短篇小说’的体裁。”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虽然也写些文学评论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但倾注主要精力的却是散文。”
⒊ 指字体结构。
引《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体裁,一举一措,尽有凭据。”
⒋ 体制。
引清 王韬 《设官泰西上》:“彼贤豪之所以取信於西人者,不过在贸易场中焉耳,於国家政事体裁,未必能知之也。”
梁启超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四:“或谓一民族相结合,虽未具国家之体裁,亦可谓之有主权。”
⒌ 风度姿态;风格。
引唐 孙棨 《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比见 东洛 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筯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公既素豁达不拘謭,有帅臣体裁。”
国语词典
体裁 [tǐ cái]
⒈ 作品的布局、架构。
引《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
⒉ 文学的类别。依作品所表现的结构与性质上之差异而加以区分,如诗、散文、小说、戏剧、报导文学等。
例如:「散文和小说的体裁不同,两者无法互争高下。」
近文体
体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拘一格释义: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文艺创作要不拘一格,体裁可以多样化。
- 2.
乐府诗释义:古诗的一种体裁。 可入乐歌唱。
- 3.
乐府释义:古代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开始建立,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等。 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做乐府。
- 4.
二体释义:⒈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清 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⒉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⒊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二体》:“然则 班(班固)、荀(
- 5.
传纪释义:正史记述人物的两种体裁“纪”和“传”的合称。 亦泛指史传。
- 6.
体制释义:⒈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⒉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 7.
体律释义:体裁格律。
- 8.
体式释义:⒈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⒉体裁。
- 9.
体意释义:体裁和思想内容。
- 10.
体栽释义: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 11.
你唱我和释义:⒈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⒉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⒊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 12.
偭越释义:犹背离。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严谨,划然无可偭越。”
- 13.
儿童文学释义:适应少年儿童 特点,专供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歌、故事等。
- 14.
元杂剧释义:元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参见〔杂剧〕
- 15.
入话释义:⒈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后代拟话本亦沿用之。⒉指引入正题的话头。
- 16.
六家释义:⒈指 先秦 至 汉 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汉 司马谈 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⒉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⒊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 吴 韦昭、三国 魏 王肃、
- 17.
创体释义:谓诗词在体裁或格律方面的创新。
- 18.
剧本释义: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由人物的台词(有的还有唱词)和舞台提示等组成,是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
- 19.
古文观止释义:古文选本。清康熙年间吴 楚材、吴调侯选编。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文章220篇,分为12卷,能照顾各种体裁和风格,具有一 定代表性,每篇有简要评论,故流传甚广。
- 20.
史体释义: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唐 刘知几《史通·序例》:“文兼史体,状若子书。”
体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拘一格释义: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文艺创作要不拘一格,体裁可以多样化。
- 2.
乐府诗释义:古诗的一种体裁。 可入乐歌唱。
- 3.
乐府释义:古代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开始建立,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等。 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做乐府。
- 4.
二体释义:⒈指文、武两种舞蹈形式。一说指阴柔、阳刚两种音乐风格。《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杜预 注:“舞者有文、武。”孔颖达 疏:“乐之动身体者,唯有舞耳。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舞者有文、武之二体。”清 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三:“二体者,声有阴阳也。旧曰文、武二舞,非也。舞是乐容,非乐声也。”⒉两种体裁。《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⒊特指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二体》:“然则 班(班固)、荀(
- 5.
传纪释义:正史记述人物的两种体裁“纪”和“传”的合称。 亦泛指史传。
- 6.
体制释义:⒈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体制改革。⒉文体的格局;体裁:五言诗的体制,在汉末就形成了。
- 7.
体律释义:体裁格律。
- 8.
体式释义:⒈文字的式样:拼音字母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体式。⒉体裁。
- 9.
体意释义:体裁和思想内容。
- 10.
体栽释义: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 11.
你唱我和释义:⒈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⒉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⒊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 12.
偭越释义:犹背离。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严谨,划然无可偭越。”
- 13.
儿童文学释义:适应少年儿童 特点,专供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歌、故事等。
- 14.
元杂剧释义:元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参见〔杂剧〕
- 15.
入话释义:⒈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后代拟话本亦沿用之。⒉指引入正题的话头。
- 16.
六家释义:⒈指 先秦 至 汉 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汉 司马谈 有《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⒉指史书之六种体裁:《尚书》记言体,《春秋》记事体,《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史记》通史纪传体,《汉书》断代纪传体。唐 刘知几《史通·六家》:“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⒊指治《孝经》的六位学者:三国 吴 韦昭、三国 魏 王肃、
- 17.
创体释义:谓诗词在体裁或格律方面的创新。
- 18.
剧本释义: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由人物的台词(有的还有唱词)和舞台提示等组成,是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
- 19.
古文观止释义:古文选本。清康熙年间吴 楚材、吴调侯选编。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文章220篇,分为12卷,能照顾各种体裁和风格,具有一 定代表性,每篇有简要评论,故流传甚广。
- 20.
史体释义: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唐 刘知几《史通·序例》:“文兼史体,状若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