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谤讟 谤讟的意思
bàng

谤讟

简体谤讟
繁体謗讟
拼音bàng dú
注音ㄅㄤˋ ㄉ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ng,(1)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组词】: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2) 责备。【例句】: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dú,(1) 怨恨。【例句】:“旦获讟于群弟兮。”(2) 诽谤。【例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3) 憎恶。

基本含义

指毫无根据地诽谤诋毁他人。

谤讟的意思

谤讟 [bàng dú]

1. 怨恨毁谤。

谤讟 引证解释

⒈ 怨恨毁谤。

《左传·昭公元年》:“民无谤讟,诸侯无怨。”
《隋书·儒林传·何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
《清史稿·选举志二》:“时京僚瞢於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剴切。”


谤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士子释义:⒈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⒉士大夫官僚阶层。南朝 梁 沉约《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⒊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天保 末,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唐 杜甫《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 2.
      谗隙释义:谓因谗害而彼此产生仇怨。《后汉书·朱穆传》:“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讟烦兴,谗隙仍作。”《三国演义》第三二回:“袁氏 连年丧败,兵革疲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
    • 3.
      谤讟释义:怨恨毁谤。《左传·昭公元年》:“民无谤讟,诸侯无怨。”《隋书·儒林传·何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清史稿·选举志二》:“时京僚瞢於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剴切。”
    • 4.
      避谤释义:防人毁谤。 《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宋 孙觌《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元 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谤讟(bang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谤讟是什么意思 谤讟读音 怎么读 谤讟,拼音是bàng dú,谤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谤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