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 [xīng xué]
1. 兴办学校,振兴教育。
例捐资兴学。
英[establish schools; construct schools;]
兴学 引证解释
⒈ 兴办学校。
引《礼记·王制》:“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鲁迅 《彷徨·孤独者》:“这也不足为奇, 中国 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 寒石山 却连小学也没有。”
国语词典
兴学 [xīng xué]
⒈ 兴办学校,提振教育。
例如:「他为地方出钱出力兴学,希望能提升民众素质。」
兴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光学钱释义:唐 代 咸通 年间由宰相等大臣捐输的兴学钱。《新唐书·刘允章传》:“﹝ 章 ﹞又建言:‘羣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一万。’”
- 2.
兴学释义:兴办学校,振兴教育:捐资兴学。
- 3.
冷嘲热駡释义:尖刻的嘲笑和谩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诸兄父老知当时之光景乎,死者蹈海,生者病狂,愁云匝地,愤气填胸,百鬼环伺,羣魔揶揄,外人之冷嘲热駡,几於不可以人,而各方面之刺击,更非笔所殫述。”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一:“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聂绀弩《汽油--艺术》:“《八十一梦》,只是一种游戏笔墨,重影射,多谴责,浮光掠影,冷嘲热骂,不脱《官场》《现状》窠臼。”
- 4.
出头面释义:犹言出面;出头露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政友会诸人,如 犬养氏、长冈氏 诸人,且出头面以任调停,先请延期而后徐图取消。”许地山《东野先生》:“因为从小就被娇养惯,而且她又常在交际场上出头面,家里底事不得不雇人帮忙。”
- 5.
化诱释义:教化诱导。 语本《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孔颖达 疏:“我大为教化,劝诱我所友国君。”《后汉书·霍谞传》:“性明达篤厚,能以恩信化诱殊俗,甚为 羌、胡 所敬服。”明 叶盛《水东日记·兴学勤教》:“庐陵 彭祖期 先生,以监察御史提督南畿学政,化诱型范,皆有法。”
- 6.
向方释义:⒈归向正道。方,义方。《文子·符言》:“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徐灵府 注:“正道而可以诱民。”《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 至州……又兴学校,祭 汉 蜀郡 太守 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明 归有光《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⒉谓遵循正确方向。明 高攀龙《答何府尊书》:“却如无舵之舟,莫知把握;无鍼之盘,莫知向方。”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藉书园书目叙》:“专门之业失传,古职之失守,而学者无所向方故也。”⒊崇尚正直,遵循正道。唐 白居易《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
- 7.
善性释义:谓人善良的本性。语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汉 赵岐 注:“谓生而有善性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秋七月,公征 孙权”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梁启超《孟子之教育主义·性善论》:“盖性本善,能常存其善性使勿失,常养其善性以日长,斯人格具矣。”
- 8.
外学释义:⒈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⒉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胡三省 注:“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⒊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唐 鲍溶《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宋 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
- 9.
学官释义:⒈学校的房舍。《汉书·循吏传·文翁》:“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颜师古 注:“学官,学之官舍也。”《晋书·苻坚载记上》:“坚 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⒉指学校。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皇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絶怪恶之端。”《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后汉书·鲁丕传》:“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⒊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 汉 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 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 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
- 10.
学政释义:⒈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清 刘大櫆《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⒉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
- 11.
学粮释义:⒈指求学的费用。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气义》:“郭代公 年十六,入太学,与 薛稷、赵彦昭 为友。时有家信至,寄钱四十万,以为学粮。”⒉指办学的经费。宋 苏轼《乞赐州学书板状》:“朝廷尊用儒术,更定贡举条法,渐復祖宗之旧,人人慕义,学者日众,若学粮不继,使至者无归,稍稍引去,甚非朝廷乐育之意。”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
- 12.
捐资释义:捐助资财:捐资兴学。踊跃捐资。
- 13.
新兴释义:属性词。 最近兴起的:新兴学科。新兴的工业城市。
- 14.
杂泛差役释义:元 明 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应係籍儒户,杂泛差役,依例蠲免。”明 李东阳《应诏陈言奏》:“惟杂泛差役及额外科派,请下有司,痛令裁省。”亦作“杂泛差徭”。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养老》:“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咸许冠带,与县官平礼,免杂泛差徭。”明 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身充里正实难当,杂泛差徭日夜忙。”
- 15.
独标释义:⒈谓特别鲜明。帝星为北极附近唯一的二等星,特别明亮突出,故云。《魏书·术艺传·张渊》:“﹝ 渊 ﹞尝著《观象赋》曰:‘……覩紫宫之环周,嘉帝座之独标。’”原注:“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宫中,天帝位尊,故言独标也。”⒉特别显示;独自标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你説谁是见了钱不要的?而……你却独标高洁起来,那些人的弊端岂不都叫你打破了?”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告乡人兴学书》:“个人之意志,与团队之生存,必调和……而后谓之有秩序。非谓我之名位在众人之上,遂可独标己见,一意孤行。”
- 16.
行实释义:⒈亦作“行寔”。行为朴厚。唐 韩愈《举荐张籍状》:“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⒉谓实际行为;实际。宋 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之十八:“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 等意欲復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詔近臣议。”⒊指生平事迹。唐 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十一年,其徒 从绍 疏师行实于闕,昇其院为 华严寺。”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为人后者,生尽爱敬,死极哀戚,立身扬名,以显其亲,宜若足矣。而又思
- 17.
议学释义:⒈谓谋议兴学化民之事。⒉指研究议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说。
- 18.
进种善羣释义:谓提高民族素质。 清 张鹤龄《法人篇》:“且變法之後,而人亦有與之俱變者,此進種善羣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决也。”清 张鹤龄《兴学篇》:“西人進種善羣之法,言之綦詳,無一不導源於學也。”